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8日
7月8日,在“新浪财经2014年银行业发展论坛”上,来自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7大行的银行高管针对银行业的未来之路,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建议,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干货版。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 李国华
普惠金融不等于扶贫 无法实现商业价值将很难持续
尽管广泛的包容性是普惠金融最本身的属性,但是普惠金融并不等于扶贫。从国际经验来看,那些无法实现商业价值的普惠金融体系通常很难维持下去,最终必然会背离实现普惠金融的初衷。
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三大挑战:1、 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劣势,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民不敢到大银行贷款,在农村社区发展普惠金融,大银行明显存在劣势;2、 小微贷款、农业贷款,成本一般比较高,对大银行来说,其调查成本更高;3、 人员、网点扩张速度开始很大,后来大面积的撤离,令大银行对增设农村网点有心理抵触,加上大银行本身的业绩要求,更加剧了这样的抵触。
银行业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需做到四个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相适应;与横向战略、纵向战略相适应;与经济薄弱环节、经济优势相适应;与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相适应。
此外,中国不缺银行,尤其不缺大银行,就是缺乏有特色的银行。互联网金融与发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应结合发展。
工商银行行长 易会满
中国金融“伪创新”不断 加大了行业风险
中国银行业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作为高风险行业,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抓住一些“不变”的内核,有助于在日常经营中坚持底线,为创新提供前提。这些不变的内核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发展离不开健康发展的实体经济。每一次金融危机都离不开标准化的金融融资。
2、经营管理好风险,是银行的本职和铁律。这是银行与生俱来便要面对的风险,管理者必须把风险管理防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每一家银行都要有管控风险的
3、稳健的增长是不二法门。规模增长应该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率提高、质量优良的前提下。
4、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实体经济下,创新不足、创新过度都会让银行面临危机。有些金融创新是以套利为目的,当前的环境有时候甚至是激励这种行为,这对于中国银行业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关于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变革与发展,易会满表示内容很多,他主要谈了两点:
1、 经营模式的转变,银行规模的增长到底有没有边界?是不是可以无限地持续扩张?回忆银行业发展史,没有几家银行能够跨越资本和风险两大障碍而长盛不衰。中国银行业是走规模式发展之路,还是走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这对于中国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银行需要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推进重塑一张“低杠杆、轻资本、快周转、高回报”的资产负债表。其中,基于原始债务人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是银行盘活存量、有效瘦身的重要手段。开正门,堵边门,此门不开,“伪创新”不断;现刚开了一条缝,但还远远不够。
2、 服务模式的转变,这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点课题。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是对传统银行服务模式的升级和丰富。首先商业银行需要花大气力打造有别于传统服务模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需要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持续的变革,从而实现由“支付+信用”中介向“支付+信用+信息”中介的转变。其次要重点打造移动金融服务。移动金融服务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和发展。从未来趋势看,移动金融服务很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革新方向和未来银行的主流服务模式。三是要研究推进网点智能化服务。在物理网点为客户提供线下服务仍是银行的传统优势,与线上服务同等重要。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高速发展。“回归本分”在坚持服务好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深化改革,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银行行长 陈四清
新金融冲击银行业垄断地位 行业竞争加剧
陈四清表示,要找到银行业的发展之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是为什么出发,他将银行业的未来之路概括为24个字:引爆变革、努力转型、持续创新、防控风险、面向客户、服务实体。他主要讲了变革、创新以及服务客户这三个方面。
引爆变革是银行业不变的基因。银行业的四大变革主要体现在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服务网络化。四化”同步,挑战是空前的,机遇也是空前的。有人说银行业是垄断行业。其实银行业也充满了竞争,如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证券、保险、信托等对银行业务的不断渗透。
服务客户。服务客户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这里不存在回归的问题,也不存在变革的问题,服务客户是银行永恒的命题,如何缩短与客户“最后一米”的距离,是银行的短板。 有些小微客户仍旧得不到银行资金的支持,这说明银行覆盖的深度、广度还不够,还有巨大的空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8个字:随时(互联网发展)、随地(电子用品、APP软件运用)、随心(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同时需要定制服务);价廉(客户要求银行服务的准入门槛变低,需要银行提供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服务)。
持续创新是银行业通向未来之路。要想在变革中赢得未来,关键在创新。要做到:一、提升智能化水平,银行要通过渠道的协同,实现线上线下的打通与互动,使银行服务随时随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打造服务水平,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金融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全方位服务。三、要突破时空限制,银行要通过延伸服务的半径,实现金融服务的广覆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以及乡镇等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
建设银行副行长 杨文升
商业银行欲成百年老店吃不得快餐
创新和转型是当前商业银行变革的必经之路,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商业银行要玩成百年老店是吃不得快餐的。
杨文升指出,传统银行时下正经历着变革,这是行业发展的方向。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传统银行发生改变,而商业银行也要通过转型实施变革。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则是推动变革的动力。
杨文升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银行必须改变。 具体表现在:首先,宏观经济的变化和新巴塞尔协议III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约束。其次,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货币政策微调、金融脱媒的加速都要求传统银行发生变革。 再次,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
在商业银行要通过转型实施变革上,杨文升称,商业银行必须明确传略方向和实施策略,尤其要制定和实施差异化战略。特别是在新兴领域选择,要做出自己的优势。比如在渠道上要建立O2O的模式。“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这口号讲了60年,这就是建设银行的相对优势。这个优势要守住,但是也不够,要寻找其它优势,但不能急,商业银行要玩成百年老店是吃不得快餐的。
他还指出,创新是推动变革的动力。关于创新的持续,则是不断优化优胜劣汰的过程,其结果能适应市场上的客户。此外,创新和监管应该是一致的,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监管要协调,市场化竞争也必须有规矩。
招行监事长 韩明智
银行应主动信批提高公信力
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当今全球银行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到达以下三个阶段:
1、寻找发展新动力的阶段。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和高储蓄的红利,这三大红利已经逐步递减,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银行业长期赖以生存的以经济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信贷高投放维系利润高速增长的传统的粗放性发展模式,这个动力明显不足,当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偏弱,银行要找到一种新的引擎,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寻找新动力。
2、金融新生态再塑造的新阶段。此前银行处于经营生态的顶端,随着金融脱媒的冲击、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对传统银行业形成超出想象的影响。 如果银行业不能及时应对,会越来越远离金融舞台的中心。
3、银行进入全面改革深化新阶段。多数银行还停留在以产品为中心的状态,还没完全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多数银行还停留在依赖信贷资产、存贷利差、大客户大项目等粗放式的经营模式。
韩明智针对银行业的改革之路,提出了加强公司治理和监管方面的建议,其中一条是要加强信息披露。
“银行业作为敏感行业,受到社会关注。据统计,今年以来各路媒体对银行业的报道数量高达1200万次,其中负面报道380万次,同比增长了四倍。对此,银行应该积极主动的做到信息披露, 加强舆论引导,不断提高社会的公信力。同时针对负面舆论逐年增长的不利局面,强化危机管理,善于化危为机,变坏事为好事。”韩明智说,“总之,要通过健全的公司治理,在银行、客户、股东、监管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治理关系和激励机制。”
中国银行业在体制机制、服务能力、国际形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今年6月30日英国一家机构发布了世界银行5000强的排行榜,中国银行业税前利润达到2920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利润的32%。“但是在改革的路上,要做的还有很多。”韩明智表示。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洪崎
银行绝不是21世纪恐龙 将成就新辉煌
中国的银行业在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题目,就是互联往技术,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理念的出现给银行业变革增加了新的难度。
互联网技术怎么能线上和线下结合,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有人愿意物理网点,有人愿意是互联网点,但怎样才能更好聚集客户?这是社区银行纠结的地方,值得探索。此外,大资管时代下,比如做私人银行的时候,需要我们把所有的资源综合搭建起来。把保险、证券、信托等等金融资产进行整合,传统的整合与互联网的整合是完全不一样的。
未来,传统银行不断的用互联网的思考、互联网的技术去改造,银行绝对不是21世纪的恐龙,将会成为新的辉煌。
中信银行副行长 朱加麟
存款利率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下一个内容
朱加麟表示,存款利率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下一个内容。 他的基本判断如下:
1、 银行业可以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取得更大的发展; 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管制的放开,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提升,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2、 利率市场化对不同银行的具体影响有较大差异。
3、 风险管控至关重要。 银行不能缺乏与存款利率改革相适应的风险管控。
资本监管要求升级与利率市场改革叠加,使银行面临的挑战加大。商业银行发展转型应走价值银行之路。可以通过优化前中后台,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加快物理网点转型,发展网络发展渠道,完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强化风险管理预警防范等,进一步明确核心竞争力,利用自身拥有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进而打造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