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曾荣华 记者谢若闲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0日
时间的指针再次逼近6月28日这个让赣南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两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助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确保赣南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此为目标,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及时开展专题调研,纷纷出台对口支援政策和配套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两年来,赣南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倾情帮扶下,通过援县促市,让更多国家层面的改革事项在赣州破题开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全面振兴发展。
“赣南苏区人民需要一个发展的春天”
赣南,一片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当年赣南苏区人民倾其所有支援革命,仅在万里长征,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的英魂。
新中国成立以来,缔造共和国的元勋们和出生入死从这里走出来的功臣们始终惦记着赣南苏区群众的冷暖温饱;中央始终牵挂着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和苏区精神的传承;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始终关爱着这里;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关心着这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赣南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5.98亿元,是1978年的115倍。
然而,由于战争的创伤、自然、地理和历史等种种原因,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赣州的基本市情,赣南苏区许多群众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困难,需要特殊的政策支持。《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老区人民深深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多重利好政策紧锣密鼓,回馈着这方红色热土。
“看到赣南苏区还这么贫穷,一些人还看不上电视,一些人用油灯照明还缺油,一些人仍然住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甚至二三十年代建的危旧土坯房中,睡觉盖的还是破棉絮,我们心里很沉重。”2012年2月,时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的范恒山在赣州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赣南苏区人民需要一个发展的春天!”
2013年1月10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赣州市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对赣州市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自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赣州市的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这个政策,惠及全市有色金属、电力、农副食品加工等近40个行业,有利于赣州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助推赣南苏区实现跨越发展。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两周年以来,赣州已有501户企业享受了5.75亿元的企业所得税减免。
利好接踵而至。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由国家发改委、中央组织部牵头,37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和赣州开发区,对口支援工作期限初步确定为2013年至2020年,2020年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行研究。
2013年9月以来,各调研组进工厂、入农村,感受发展,倾听诉求,研究对策,把脉开方,带着特殊的感情,以超常规的思维来研究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来谋划对赣南苏区的政策支持。
随着调研的深入,大家很快有了共识:一定要从最重要的领域开始,从基本的民生需求抓起,保证群众能够吃饱饭、穿暖衣,喝干净的水,住不漏的房子,有病能看得起……
截至目前,中组部、国家发改委和37个对口支援单位已全部派出调研组到赣州开展对口支援专题调研,31个部委出台了具体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或实施意见。
“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这是继《若干意见》之后,党中央对赣南老区振兴发展的最顶层支持。”于都籍老红军钟明欣慰不已。
“这两年得到的实惠最多”
初夏,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700多亩烟苗长势正旺,微风拂过,碧浪翻滚。
2013年8月19日,国家烟草专卖局率先出台《关于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及对口支援兴国县的意见》。明确安排近20亿元资金支持兴国,包括每年1亿元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及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水源工程建设、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和引进烟草配套项目等资金。
真金白银的对口支援,塘石村成了首批受益村之一。“我们村流转土地建成高效烟叶示范基地,不光种植大户收入可观,每年还可增加60万元村民务工收入,增加村级收入10万元。同时,在1600亩土地上投资600万元实施烟水配套设施工程,高标准建设高产农田,为我们村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塘石村党支部书记谢爱民说:“这两年,我们得到的实惠最多。”
塘石村只是在对口支援中直接受惠的赣南千万个村庄中的一个,越来越多的变化让赣南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的笑容出现在赣南人民的脸上。
“这几年,在镇、村干部的指导下,大家种上了烟叶、油茶、金银花。如今,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了。”石城县小松镇古松新村村民温水莲黝黑的脸上满是欢喜。
“《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变得更整洁,村民生活变得更幸福,山村‘变脸’了!”全南县龙下乡龙下村村党支部书记曾传富感慨地说。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村民华小平在参加农技培训和享受贴息贷款等措施帮扶下,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产业户,年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比原来翻了一番。
截至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粮食局、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信部、国家开发银行、国台办、中宣部、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安监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海关总署、司法部、中国保监会、国家统计局、水利部、教育部、中国证监会、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环境保护部、民航局、审计署、质检总局等31个部委出台了具体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或实施意见。
对口支援单位结合我市和受援县(市、区)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突出从政策倾斜、项目扶持、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委对赣州的对口支援,目前已初步明确或落实到位的各类政策援助380项、项目援助130个、资金援助37亿元。
巨额资金随着配套政策源源不断注入赣南苏区,众人拾柴,海纳百川,关注赣州的目光从未如此密集,支持的力量从未如此强大,赣州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北京来的干部很亲切和善,和我们聊了许多生产生活上的事情。”回想起商务部调研组深入腊坑片区调研的情景,全南县城厢镇腊坑片区村民黄运生历历在目。“我们腊坑片区一穷二白,是个有名的穷山窝。商务部来全南县对口支援,体现了党中央对老区人民的特殊关爱。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腊坑’一定能变‘富坑’!”黄运生说。
对口支援各项政策、项目、资金的有效到位,让赣南人民心怀感恩,“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更加饱满。
“有海关总署的对口支援,加工贸易企业要抓紧调结构、促转变,解决企业出口环节中遇到的难题,龙南及周边辖区县开放型经济发展必将提质增速。”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干部郭晋认为。
“农业部对口支援信丰县,信丰县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抓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家庭农场,促进信丰县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信丰县农粮局局长徐斌说。
于都县居民肖香军说,目前于都县正在筹建三甲医院重点项目工程,适逢国家卫计委对口支援于都县,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希望国家卫计委重点关注于都县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在加大农村医疗硬件投入和人才培养、医疗扶贫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为于都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医疗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赣州网的网友也十分关注对口支援工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地方的发展,外力支持越大,越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我们一起化关怀为动力,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用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激情,投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大业,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实效。”“有了好政策就要抓住机会,机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一条条留言表达了赣南人民不等不靠,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状态。
感恩是铭记,奋进是回报。沐浴着党的阳光,赣南苏区人民满怀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拼搏精神,上下合力,干群同心,不断开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记者手记
“老区人民真好”“老区人民真苦”,在《若干意见》出台之前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中,这是调研组成员最直观的感受。
每一次调研都是一次特殊的关爱。调研组成员们走最边远的山村,访最贫困家庭,问最迫切之需,一路感慨民生艰辛,温言如春,安抚愁烦。截至目前,中组部、国家发改委和37个对口支援单位已全部派出调研组到赣州开展对口支援专题调研。
“一定会把赣南老区人民的真实诉求反映上去!”承诺如山,重逾千斤。
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各有关部委以特殊的眼光,站在特殊的立场上,给予赣南老区特殊的支持,对口支援单位高度重视、倾情帮扶——一项项支持事项明确具体、含金量高的配套政策接连出台;一个个实施方案既立足当前、更注重长远,详细制定了对口支援工作年度计划、三年计划、八年计划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等;一些部委更是明确给予赣州先行先试政策……一笔笔资金随着配套政策输入赣南最急需的血液中,一个个项目撑起赣南人民满怀希望的明天。
39名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挂职干部到位后,迅速奔赴挂职地,全面了解市情和县情,很快进入新的工作角色,倾情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部委和赣南老区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知恩、铭恩、报恩,倚重红土地,老区人民真切地沐浴着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在将拳拳感恩之心化为披荆奋进之力的鼓点中,赣南这片被无数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越发焕发出振兴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