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钟素群 记者刘珊伊 见习记者张鹏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8日
核心提示
2年前的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此,赣州将振兴刻入肌理,一幅恢弘奋进的发展蓝图,点燃了929万赣南人民多年的振兴梦想。
《若干意见》出台两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
●2012年、2013年,全市民生类支出分别达227.3亿元、271.6亿元,占年度财政支出的56.3%、56.5%。
●目前,全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40.6万户,全面完成了1.48万户“两红”人员及革命烈士遗属遗孀危旧土坯房改造。
●目前,赣州已解决237.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近2年内解决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超过过去7年的总和。
●近两年来,我市完成农村低电压改造35.11万户。
●近三年来,全市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危房30.3万平方米,基本消除D类危房。
日前,瑞金市“我看振兴发展这两年”主题宣讲现场气氛热烈,不时掌声雷动。
“2012年4月,中央和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调研时,我们华屋119户村民中,还有103户农户住着危旧土坯房。如今,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烟叶、蔬菜、油茶等产业加快发展。”说起《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身边发生的变化,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村委会主任黄日生感触良多。
人们不会忘记,2年前的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此,赣州将振兴刻入肌理,一幅恢弘奋进的发展蓝图,点燃了929万赣南人民多年的振兴梦想。
万事民为先。决策层的强烈信号,与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和共振,形成了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
沐浴着《若干意见》的春风,我市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以实施民生工程实事为载体,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改善民生。
百姓收入普遍提高,看病难、入学难等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的社会生活保障网越织越密……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广大群众共享振兴发展的成果,一幅浓墨重彩的幸福画卷正在赣南大地徐徐展开。
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夯实民生之基
白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6月3日,记者走进上犹县梅水乡新建村下街社区,浓郁的客家气息扑面而来。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变成了青瓦白墙的小洋楼。土坯房改造户张廷清将兴奋写在脸上:“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后发展、欠发达,民生欠账大,这是《若干意见》出台前赣州的基本市情。2011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171万户农户中,仍有69.5万户住着危旧土坯房,占农村总户数的40.6%。
安居才能乐业。《若干意见》出台后,面对前所未有的扶持力度,赣州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来办,审慎地兼顾普惠性与特殊性,将69.5万户农民土坯房改造工程分3年计划实施。目前,全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40.6万户,全面完成了1.48万户“两红”人员及革命烈士遗属遗孀危旧土坯房改造。
作为江西最南端的县城,全南县农村土坯房占比高达63.35%,是赣州市农村土坯房比例最大的县。截至今年4月,该县农村危旧土坯房已完成74.08%。
房子不是空壳,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和电力改造等工程正在同步实施。
“出水了,出水了。”日前,全南县龙源坝镇坪山村、双坑村小组通自来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这个仅有81户人居住的小村庄。在场的村民一拥而上,争抢着尝一口甘甜的自来水。拧开家中的自来水龙头,村民钟荣明激动地说:“喝水永记施恩人,享福不忘共产党。”
《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由此,赣州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时期,近2年内解决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超过过去7年的总和。目前,赣州已解决237.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我希望早日用上电,不要再点松油照明。”如今已经用上电灯照明的石城县大畲村吉东小组48岁的张运柏回忆2年前那一幕不禁感慨,自己向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成员们讲述的心愿,在短时间内竟然变成了现实。近两年来,我市完成农村低电压改造35.11万户。
乘着振兴发展东风,赣州各地积极开展城乡统筹一体化尝试。作为全省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试点县之一,龙南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土地“增减挂”工作,引导农民向城市、工业园、集镇转移。该县17个乡镇均规划建设了“引农进镇”示范点,在城区规划建设了1700多套农民公寓房,加上今年规划续建的1500套,共吸引4500多户农民进城。
均衡各类教育发展 增强民生之智
6月5日,记者走进信丰县大塘埠镇六星希望小学,计算机教室里的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操作电脑,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新学校有电脑室、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还有塑胶跑道,这是我们以前无法想象的。”学生黄亮兴奋地讲述新校区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作为革命老区,赣州许多边远乡村教学条件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曾就读于宁都县大沽乡南林小学的李亮至今仍记得,2年前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均为危房,教室隔壁就是宿舍,孩子们睡的全是地板,地板上单薄的凉席、破烂的棉絮赫然在目。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快乐不过是能在简易的食堂吃上热饭,能在干燥的地板上睡个好觉。孩子们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盼望着春天……
孩子们盼望的春天随着《若干意见》的出台真的来了。近年来,赣州把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来抓,各地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巨大的变化。近三年来,全市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危房30.3万平方米,基本消除D类危房,仅上犹一个县,校建工程累计投入近6亿元,超过以往10年的总和。
在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赣州的教育短板正在拉长。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赣州学前教育的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是教育系统薄弱环节之一。对此,赣州要求各县(市、区)在每个乡(镇)兴办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截至2014年3月底,全市已竣工项目32所,在建项目75所,已完成土地平整38所,完成征用土地10所。其中章贡区、赣州开发区、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等8个县(区)开工率为100%。2013年,赣州成为国家学前教育巡回支教项目江西省唯一试点市。
和学前教育一样,赣州职业教育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安远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通信班的36名学生还未毕业,就被广东沿海城市企业“订购”一空。这些学生在初中时的成绩并不突出,来到县职校后,他们找到了一条适合的成才渠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该校校长赖永胜告诉记者,该校有不少拥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从就业走向创业,成为一些新兴领域的佼佼者。
近年来,赣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全市44所职业高中(中专)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企业建实习、实训基地391个,企业冠名班163个,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7.7%。目前,规划面积达一万亩的赣州职教园区建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它的建成,将带动教育、人才等资源在产业园区集中,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大量技术人才保证。
完善医疗社会保障 纾解民生之忧
“哎呀嘞,日头一出红彤彤,照得大地暖融融。三中全会似灯塔,苏区振兴像春风。党的恩情比山高,同心共筑中国梦……”日前,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媒体人,兴国县72岁老人林上流用自编的山歌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林上流是茶园乡孔目村大塘组人,如今和百岁高龄的母亲一起住在茶园乡光荣敬老院,不但不需要出钱,母亲每月还另外享受300元的高龄补贴以及130元的烈士子女补贴。记者来到他家时,他一家人正在串塑料花,有说有笑,当被问起住在这里的感受时,林上流回答:“在这里不担心吃穿问题,各类设备一应俱全。我呀,睡觉都记得共产党的好。”据悉,茶园乡光荣敬老院自扩建后,共有70个房间,能满足全乡95名“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需求。
老有所养的问题,在欠发达的赣南老区能得到如此美满的解答,令胶东在线的记者郭丽娟感慨不已:“没想到一个乡镇敬老院设施这么齐全,生活条件能有这么好。可见自《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的民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近年来,数百个类似的养老设施、社区服务项目在赣州各地遍地开花。
除老有所养以外,病有所医也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前不久,于都县作为赣州市新农合大病保险唯一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实施针对新农合参合人的大病医疗保险,并按照医疗费用高低分段进行补偿,年封顶线为25万元。这是于都县紧抓国家卫计委对口支援的重大机遇,努力争取到的系列利民惠民政策之一。于都县梓山镇梓山村的廖林生患病多年,一说起现在的生活,饱经风霜的脸上一直挂着感恩的笑容:“党的政策十分好,如果没有农村合作医疗,我早就不在了,保佑共产党万万年!”
“针对我市县级层面的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乡镇层面的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等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将通过订单式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引进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高层次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发展。”5月中旬,市卫生局局长廖伟参加我市“党政领导干部网络听诉问政在线访谈”活动中说。
桩桩件件、点点滴滴,赣州将民生改善放在振兴发展的突出位置,令929万赣南儿女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012年、2013年,全市民生类支出分别达227.3亿元、271.6亿元,占年度财政支出的56.3%、56.5%。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站在新的时间坐标展望未来,赣州将书写更加精彩的民生华章。
记者手记
振兴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民生问题。《若干意见》出台两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到今天,可以自信地说,赣州紧紧抓住了民生这条“纲”。
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一桩桩、一件件,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而今,老区旧貌焕新颜,一幅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画卷正在展开。
振兴发展不能落下民生,发展成果必须惠及于民。2年来,党中央、国务院,39个国家部委对赣南革命老区的深情厚爱逐渐变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在《若干意见》的引领下,老区人民的生活必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