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刘珊伊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5日
马啸春风,福泽赣南,万木葱茏。
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今年一季度,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家,增资外商投资企业12家,累计合同外资20380万美元,同比增长24.89%;实际进资30256万美元,同比增长11.6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89个百分点。在越来越多的外商眼中,现在的赣州潜力无限,蕴藏巨大活力。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值得铭记的时间节点依旧被清晰标注。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经过顶层设计,开启发展新纪元。等待多年的赣州开始展现它的速度,2013年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
赣州紧抓“黄金八年”战略机遇期,凝聚多方力量,朝着“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迈开大步。
顶层设计 聚起1+1>2发展势能
4月11日,国家海关总署出台对口支援龙南县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支持赣州市建设“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支持南昌海关在龙南县先行先试,开展加工贸易备案、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核销等制度改革。
《若干意见》出台一年多来,国家及有关部委密集出台配套政策和文件,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29个省厅(局)出台实施意见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种政策的叠加,聚起1+1>2的发展势能,赣州这块红土地,迅速将“振兴”刻入“肌理”。
4月10日,海拔1312米的于都县屏山牧场机器轰鸣,全省首座高山风电项目——中电投屏山风电场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由中电投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新能源发电分公司投资兴建,建成后每年可为8.5万户家庭提供清洁电能。与此同时,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建设,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黄金机场机坪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寻乌长宁220千伏等6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赣州段开工建设。重大项目成为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批“国字号”平台建设应运而生。赣州综合保税区正式批复,新增龙南、瑞金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依托利好政策的出台和国家级平台的建立,赣州成功举办“赣台会”“央企入赣”“光彩事业赣州行”等系列商贸活动,吸引了中国五矿、华能电厂、中国国新控股、中海地产等一批大型央企牵手赣州,为振兴发展注入了一股股强劲力量。截至目前,系列商贸活动签约项目开工过半,赣县台资企业瀚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已完成注册进资,正进行厂房、宿舍楼等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6.5亿元的于都县思卡多电动科技项目已进入规划及征地阶段。
“三送”工作 凝集振兴发展力量
顶层设计,蓝图绘就,需要真抓实干、长期落实。
怀着这样的使命担当,赣州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主抓手,全面推进改革振兴发展,全市9.3万名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解决信息不对称、感情不沟通、宗旨不落实等问题。
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党和政府的关怀,通过一个个“三送”干部送到了赣南人民的心坎上。“我要感谢‘三送’干部李豫玲和李年忆,他们经常来看望我,请师傅帮我捡瓦堵漏,请医生给我看病送药,平时还帮我背柴、种菜、做家务……他们真是好干部。”近日,赣县江口镇旱塘村83岁的孤寡老人、烈士子女刘才连请人代笔给县委“三送” 办写的信中这样说道。
干部下基层,体验泥土之味、百姓之难,想问题、作决策的角度也悄然发生变化,“三送”工作成为干部接受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课堂。石城县物价局机关干部王彪在丰山乡大琴村驻点“三送”,从当初的语言沟通不畅、工作中屡次碰壁,再到如今学会当地方言、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王彪切实体会到了“三送”工作带给自己的深刻变化:“硕士生、博士生,不会做群众工作还不如小学生。”
百姓得实惠,干部受教育,赣州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中央教育实践办、中宣部新闻局将赣州市列为全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个典型之一。有了“三送”做基础,赣州开展活动更加得心应手。
医疗卫生系统是服务群众的重点行业。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就诊难题,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面对面征求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意见建议,要求相关部门立即研究解决。通过强化问题导向,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安远县在18个乡镇建立为民服务中心,150多个村级便民服务点,基本做到全县村级全覆盖。
民生为本 幸福生活可感可触
“如今,我不仅告别‘水上漂’,实现岸上安居,而且还在家门口创业,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真是赶上安居乐业的好时候。”说起现在的生活,上犹县水岩乡库区居民黄健军脸上满是幸福。
黄健军祖祖辈辈都是“水上漂”。乘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他在水岩乡社前二组土坯房集中改造点建设新房,还承包了40亩水田和近60亩鱼塘,发展莲田养鱼产业。4月9日,他高兴地和记者分享,去年他采收的近7000公斤莲蓬收益5万元,养殖红鲤鱼收益15万元。
住房和就业,是黄健军曾经的梦想,如今一举实现。《若干意见》出台后,和黄健军一样,越来越多的赣南人民感受到,通过民生的改善,中国梦、振兴梦与“我”的梦——国与家、与个人共生共荣,可感可触。2013年,全市民生类支出27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56.5%,其中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30万户,解决85.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实现35.11万低电压用户正常用电,新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60座。
当前,罗霄山(赣州)片区扶贫攻坚正扎实推进,2013年我市把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和300个市级扶持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注重整村推进扶贫与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市共投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232亿元,实施水、电、路、房、网络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2803个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项目全面完成。
与此同时,赣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日前,赣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正式命名,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八子参军》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和五个单项奖。赣州还获评“201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连续五届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得天时、居地利、聚人和。《若干意见》出台短短一年多时间,在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地推动下,赣州在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发展黄金期正牢牢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