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1日
|
||
|
||
|
||
|
||
|
||
|
□任继众 记者曾艳 钟李荣
郁孤台下,大江奔流;千年古城,生机勃发。
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交汇,新型城镇化让赣南尽显发展之美、和谐之美、活力之美。
赣州正按《若干意见》提出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等目标定位,向品质城市阔步前行。
2013年,这座有着2200多年文化底蕴的古城古韵与时尚交融行进着。
这一年,赣州大城崛起的韵律更为动听……
1
坚持城乡统筹 推进新型城镇化
漫步赣州市中心城区,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城呈现在人们眼前:城区山环水绕、步移景易,基础设施建设让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民生工程让百姓安居乐业。据统计,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预计达43%,比上年增加1.84个百分点;全市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23.14平方公里,达375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7.24万人,达365.12万人。
规划是龙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市不断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精心编制城乡规划,以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龙头,科学合理的赣南城市群正加速崛起。目前,《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南康撤市设区也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瑞金和龙南都市区规划已完成规划纲要论证成果。同时,县(市)城市规划体系稳步推进,全市基本形成从市域到村镇的五级城乡规划体系。在推进村镇规划编制(修编)中,目前,全市44个需修编的乡镇总体规划,41个乡镇正在编制或已完成规划;42个需编制的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有40个乡镇正在编制或已完成规划;1120个需编制规划的村庄中,已编制村庄规划875个;1120个需编制规划的村庄中,已编制村庄规划570个。
市中心城区决定城市的形象、品位和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关键在做靓市中心城区。推进城市功能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品质。2013年,全市在建城建项目1285个,完成城建项目投资528.21亿元。章江新区游泳馆、章贡区综合社区服务中心、赞贤路公厕垃圾中转站等一批公共服务配套、市政配套设施加紧建设。
城镇化的终极目的是让生活其间的人们更舒适、更惬意。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相关配套设施也在加紧完善,2013年,全市小城镇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4.37亿元,新增、改造道路面积148.56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4.7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全市共建成城镇生活污水管网220公里,完成投资2.78亿元。目前,章江南岸截污干管工程已完成90%,白塔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滨江四期排涝站已基本完工。第二垃圾处理厂已完成立项等前期工作,正启动征拆工作。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我市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村镇建设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全市维修新建开工率和竣工率分别达101.86%和92.78%,拆除旧房12.99万户,2014年春节前基本完成30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在村镇建设上,我市组织有关设计人员,优化设计了20套具有赣南客家特色新户型。共编印成5700册图集及5000张挂图,已免费发放至各县(市、区)、乡(镇)、村。
不仅如此,在推进重点小城镇建设中,我市高标准启动了17个市级示范镇建设。推荐35个镇申报了全国重点镇,22个镇成为全省百强中心镇,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和会昌县羊角村等10个村成功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
2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保障城镇化用地
土地是城镇化最重要的空间和资源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问题是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2013年,我市立足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职能,拓展服务保障渠道,通过发挥国土资源的支撑作用,大力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用地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统筹和引导。目前,通过加强土地规划对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耕地保护和生态等空间格局的整体管控,全市建立了土地总体规划动态评估与修改机制,完成了全市18个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确保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发展目标、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协调。
与此同时,我市还不断加强城乡土地利用和管理,坚持扩增量、挤存量、用流量,优化用地结构,统筹各类用用地,拓展用地空间,提升城镇化保障能力。2013年报批用地总面积6万亩,是正常计划指标的4倍,全市193个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97%,有力地保障了城镇化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和开工建设。
解决好城镇化“地从哪里来”的问题,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向内涵挖潜要空间;规范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向结构优化要空间;稳妥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向布局调整要空间。多管齐下的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有力推动了城镇化转型发展。开展试点以来,共争取增减挂钩周转指标5.3万亩,节约土地报批成本约15.9亿元,新增建设用地约5万亩;争取低丘缓坡试点规模2万亩;争取工矿废弃地试点规模1万亩,有效地保障了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空间,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
不仅如此,2013年,我市还通过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统筹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利用,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中释放发展空间,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一体化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2013年,我市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21个,建设规模17.73万亩,投资预算3.68亿元。其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13个,项目建设规模11.89万亩,投资总额2.76亿元。
3
加快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交通大格局
城镇要发展,交通要先行。近年来,我市倾力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交通基础状况,为赣州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立体交通网络铺就了城乡群众的“幸福路”。
坚持规划引领,加快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撑。从2006年起,我市高速公路每年以平均建成100公里的速度快速推进,目前,已经建成95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2.42公里,全面打通了赣州通往珠三角、海西和长三角的高速大通道,为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布局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依托以大广高速赣粤运输通道和以厦蓉高速赣闽运输通道为核心,我市规划布局了“一核两廊三圈”的产业走廊和城市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势头迅猛。
针对赣州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严重、集疏运功能下降的现状,我市还先后开展了323国道绕城改造、105国道中心城区段拓宽改造等工程,建成了赣州绕城高速公路和赣南大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极大地缓解了市中心城区人流物流汇聚的问题。此外,在农村地区,农村客运网络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聚集和产业发展加快,继而加速提升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赣州市始终坚持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公交同城化建设。目前,市中心城区公交车达623标台,在全省位居第二,市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已经延伸至周边的赣县和南康,目前正在开展延伸至上犹县的研究论证工作,有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周边短途班线客运的融合,实现都市区公交一体化和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衔接。据统计,全市乡镇通车率达到100%;2885个符合通车条件的村已通客车,占村总数的84.3%,占符合通车条件村的94.5%。全市开通农村客运班线716条,年平均日发车5790个班次。
加大政策倾斜,促进城镇交通长效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保障。我市加快城镇化道路建设,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重点向通县、通中心镇和主要产业园区道路倾斜,实现了县县通国道,70%以上的乡镇通国省道,主要产业园区通国省道。对全市现有国省道穿越城市瓶颈路段,按照“近城不进城”原则实施绕城改造,扫除城镇化发展障碍。
4
创新城市管理 为新型城镇化锦上添花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高水平规划,也离不开高标准的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城市管理。
创建文明城市、城市“三治”工作、“网格化”管理……在过去的2013年,赣州大力创新构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以城市“三治”“城市管理年”“赣台会”等活动为载体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城市环境、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市民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显著增强。城市管理的升级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锦上添花。
城市如何管理?这不仅仅是赣州头疼的事情,也是几乎所有城市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我市以群众幸福感为依归,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目标,我市稳健实施城市管理部分事权下移,构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新体制,城市管理网格化、长效化、市场化取得新进展。
为有效维护城市形象,解决城市环境卫生和违法建设等问题,我市城管部门建立完善了城区“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自治管理,健全长效机制,形成了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网络。同时,构筑考核评价体系,将任务落实情况直接与机关效能排名、考核挂钩,达到以考促管的目的。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是我市着力提高城镇化建设能力的积极探索和应用。在现有资金基础上,我市城管部门探索推行了环卫作业市场化,分三步推出了185万平方米(占市级环卫作业负责面积的40%)进入到市场作业,从而开启了我市环卫作业的市场化进程。
硬件设施和科学规范的软件管理共同构成城镇化的生命脉络,缺一不可。盘点赣州这两年新开工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市民工程。2013年,我市城管部门推进实施了一大批诸如小游园、环卫、园林项目的“小地块、大民生”工程,推进第二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等市政设施项目,逐步解决垃圾成堆、污水乱排,城市停车难、如厕难等突出民生问题。
维护市容市貌,创建文明城市,不仅需要城市管理方面人性化的执法管理,也需要整个城市居民的加入和维护。2013年,我市还突出强化了城市服务意识,狠抓队伍能力建设,城管队伍呈现出新风貌。将城市市容秩序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探索流动商贩与市容秩序的“和谐相处”,加快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由重“城镇管理”向重“城镇服务”转变,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民共享城市管理升级带来的便利。
献策 畅想
●游细斌(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博士)
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不但能更好地发挥就业富民作用,也能加速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历史文化资源是赣州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探索新型城镇化引领“五化战略”协调发展的路子,赣州应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实现“旅游突破”作为重要支撑点。深入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对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发掘、梳理、分类、甄别、演绎等,在研究谋划中找准优势,实现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化。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做到新型城镇化推进到哪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公共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熊晓琼(崇义县扬眉镇党委书记)
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推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强化中心镇建设,实施城市带动式和农村突变式相结合的双向开发模式,拉大扬眉圩镇建设框架,提升圩镇文化品位,将圩镇建成一个平方公里人口1万人的中心大镇,使扬眉镇成为崇义东部的城镇大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
●曾德祺(南康个体户)
从赣县到南康,现在仅需半个多小时车程。相同的路程,赣南大道全线贯通前,却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可是享受到了城市“长大”带来的“红利”。
●郭春茂(于都县岭背镇石井小区村民)
原来我们到镇上骑摩托车要1个小时,孩子读书、老人看病都很不方便。2013年受惠于县里推进镇村联动政策,引农进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从山里搬出来以后,这里有医院、学校,等镇里的产业园建好后,我们还可以在家门口上班。
●方剑文(赣州市中心城区市民):
这些年我们赣州的环境越来越好,公园多了让我们市民有了休闲好去处,空气也比其他地方好,特别是百街小巷整治工作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好处,房前屋后、庭院楼道这些生活环境干净了,心情也更舒畅了。
(以上均为任继众 记者曾艳 钟李荣整理)
精彩点击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将赣州市中心城市定位为: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构筑了“一核、五心、三轴”的都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和“一带、三轴、六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至规划期末,赣州都市区范围内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27个中心镇和24个一般镇等等级体系;赣州市中心城市将建成建设用地3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10万人的特大城市。
●国务院同意南康撤市设区
国务院同意撤销县级南康市,设立赣州市南康区,同意将原南康市的潭东镇、潭口镇划归赣州市章贡区管辖。调整之后,赣州市城区面积将达到2323平方公里,是原城区面积的近5倍。赣州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获批,是中央充分考虑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作出的决策,是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赣州将扶持建设17个示范镇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市政府确定了17个市级示范镇,将示范镇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带动全市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在规划、产业、财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示范镇将获得多项扶持政策。
●交通迈入“高速度”建设时代
昌赣客专有望开工建设,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进展顺利。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项目完成了航站楼方案全国征集,总体规划调整基本完成。瑞金通勤机场建设已开展选址勘察,审批工作进展顺利。寻全高速公路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9亿元,占总投资45%,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建设目标任务;昌宁高速公路顺利开工;赣州港水西综合货运码头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陡水湖旅游码头、南康章惠、安远东江源等一批旅游客运码头相继启动建设。
●城市“三治”让市民生活更幸福
2011年以来,赣州在市中心城区大力开展以“治脏、治乱、治堵”为内容的城市“三治”活动,使我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交通井然有序。人景交融的城市环境,处处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宜居幸福赣州新景象。
(以上均为任继众 记者曾艳 钟李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