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杨洋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2日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风险又如何?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终于给出了答案。
一些专家表示,政府向社会公开债务情况,有利于提高政府经济工作的透明度,让“糊涂账”变得“明明白白”,也有利于推动各方加强债务管理和监督。
然而“风险可控”并不意味着银行可以掉以轻心。事实上,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着力防范债务风险”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并排在第三位,足见国家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这也应引起银行的重视。
眼下市场较为关心的是,在地方债务“透明”后,银行将采取何种措施防范风险。
政府债务增长趋势未改银行控贷“不松口”
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年末和2013年年中,全国地方性债务分别为15.9万亿元和17.9万亿元。债务余额自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23%。
钱来自何处?虽然银行贷款依然是给地方融资平台输血的主要渠道,但占比明显下降。审计署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年中,全国地方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余额为10.1万亿元,占全国地方性债务余额的比例由2010年年底的79%下降到2013年年中的57%。
另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按照审计署2011年6月通过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公布的口径,全国各地政府债务总额为10.7万亿元,其中银行借款占79%。据此计算,当年银行贷款余额为8.5万亿元。比较可知,两年多时间,银行贷款余额净增只有1.6万亿元。今年稍早前,金融监管部门也表示,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两年只增长2%,总量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
“总量规模受控”思路近两年被进一步强化。继2012年发布《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后,金融监管部门又在2013年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隔离风险、明晰职责”为重点,并强调各银行年度信贷计划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据记者了解,金融监管部门已连续3年提出“控总量”任务。
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也按照监管要求,不断收缩平台贷款规模。根据2012年年报显示,中行2012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同比减少23亿元,农行同比减少48亿元。某商业银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依然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不过受制于监管规定和风险考虑,银行往往不敢和不愿贷。
部分银行偏爱政府项目违规风险需再防范
“政府项目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某商业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对此,有专家分析,在经济增速放缓、整体信贷需求疲弱的大背景下,经过政府“精心包装”的项目显然对银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谈及政府平台贷款项目时,该负责人表示,一方面,银行更强调还款来源,信用贷款方式被抵押担保贷款取代,还款来源有一定保障。同时,银行贷后检查进一步强化,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风险。另一方面,在“稳增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核心议题的大背景下,政府投资思路有所改变,更侧重投资的有效性,项目也更具吸引力。
虽然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已采取谨慎态度,并抑制了部分信贷需求,但社会信贷需求不旺以及对政府项目兴趣的不减,也令银行信贷资金通过曲线方式,主动或被动进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近日某地金融监管机构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2013年检查时发现银行定向理财产品部分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体操作流程是,地方融资平台或相关企业通过信托公司设立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再由银行定向理财产品购买该信托计划的受益权,或者是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公司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信托贷款。
实际上,虽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系数有所增加。审计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年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义务的债务逾期率为10.6%。局部来看,2012年分别有8.3%、25.3%和7.0%的省、市、县政府的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高于100%。省、市、县负债率均高于2010年水平。
除面临风险系数增加外,银行还要面临资金“空转”所产生的风险。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企业通过出售信托受益权的方式,获得银行理财资金,这笔资金又被企业用来缴纳土地出让金,最后政府用土地出让金归还银行贷款,实质上银行资金在“空转”,风险也在聚集。
债务期限结构受关注直接融资应唱主角
审计署发言人陈尘肇在答记者问中提到,“中国政府或有债务的边界将不断缩小,债务规模将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存量或有债务也可能逐步予以剥离。”这是审计署首次提出剥离部分存量或有债务。
对此,中金公司相关分析人员表示,这一提法有助于市场修复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信心,也是2014年银行股的最大看点。这是因为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担忧,以及由此衍生的对银行存量资产负债的不信任是导致银行股跌破净值的重要原因。从中央2013年起出台的政策来看,未来解决政府存量债务的途径,包括配合国企改革督促地方政府变卖资产偿还债务;注资政策性银行,加快处置地方性金融机构等。
此次审查结果显示,未来两年多时间内将有54%的地方政府债务到期,但2013年下半年便有18%需要偿还。由此来看,短期债务压力增加,但2014年及以后的偿债压力有所下降。
对此,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战略规划部付兵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出相同看法。他说,与国际对比,中国政府债务余额比率仍比较低,考虑到土地收入和各类政府基金收入,2014年地方政府到期偿还的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也并不算大,总体上是可控的。他同时也提到,更应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
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则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集中于“存量”风险。目前公布地方政府债务存量情况对于银行下一步防控风险,降低系统性风险有帮助。他同时建议,在信贷这一融资渠道受限情况下,应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诸如通过扩容地方债、企业债,引入民间资本来解决资金问题。在政府债务阳光化后,给予地方政府阳光融资的自由,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融资期限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