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3日
|
□张昌祯 刘建荣 应慈惠 文/图
近年来,兴国县以实施科技入园入企工程为支撑,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载体,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渗透运用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使经济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结构、劳动结构、经营方式等逐步发生变革。如今,该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江西国兴集团兴国齿轮箱拨叉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顺利通过认定评审,兴国县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与南昌大学建立食品技术合作平台……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兴国县工业企业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壮大。近日,笔者走进兴国县工业园区和部分企业感受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立足现实困境 瞄准目标找路子
创新型企业占经济开发区企业总数不足10%、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人才和开发人才缺乏……受种种原因制约,兴国县企业一度面临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等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该县发现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思想重视程度存在不足,缺乏想创新、敢创新、敢冒科技风险的意识,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上,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和工艺比较落后,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有待加强。在科技创新必须的资金和人才资源方面,兴国县也存在不足,资金投入和技术人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面对困境,怎么办?兴国县围绕科教兴县战略,以为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目标,以企业为主导,狠抓科技合作和创新,依托产学研平台让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得到转化和运用。该县着力抓好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推进高新技术改造,加速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符合该县产业政策的专利产业化项目予以培育和扶持,重点培育氟化工产业、新型建材及矿产品深加工产业、机电产业、军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等,加快推进钨新材料、氟化工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争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狠抓成果转化 加强合作出成果
今年10月14日,江西国兴集团兴国齿轮箱拨叉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顺利通过认定评审,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这是该公司研究开发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后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填补了兴国县在该项领域的空白。
科技研究的目标是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兴国县针对县内企业自身力量不强的现状,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体系,鼓励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该县有20余家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江西国兴集团兴国齿轮箱拨叉有限公司通过与江西理工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成功开发了高耐磨轻量化新型车用铝合金拨叉,获得了6项专利。企业产品品质的迅速提升使该企业成为奇瑞汽车公司和浙江万里扬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和“优秀供应商”,并成为德国格特拉克公司、德国ZF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去年,该公司申报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高耐磨轻量化新型车用铝合金拨叉”也已顺利实施。
兴国县百丈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则与南昌大学建立了食品技术合作平台,利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工艺,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对纯天然倒蒸红薯干和鱼丝保鲜、直条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发明了鱼丝擀皮机,开发了鱼丝及其生产工艺专利,实现了鱼丝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今年,该公司申报的“一种鱼丝的新型生产工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已上报科技部立项。
争取项目资金 企业创新添动力
获科技部立项项目10个、省科技厅立项项目18个,共争取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在科技项目支持下,民营科技企业从30余家上升到53家……这是近年来兴国县在科技项目上取得的成果。
让科技转换成生产力,转换成发展成果,仅靠企业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有项目作为支撑,需要科学的指导。去年来,兴国县围绕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工业强县目标,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支持。截至目前,该县已组织申报国家级各类项目6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12项,共获上级科技专项资金1703万元。不仅如此,该县还积极为企业与大专院校的合作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并组织人员深入园区企业,就科技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何申报科技项目等进行广泛宣传,努力提升园区企业的科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