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新三板”与A股非“零和”
扩容将撬动社会新资金缓解IPO压力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晓博 赵晓辉 杨毅沉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新三板”全国扩容方案14日正式出台,这意味着“新三板”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已具备条件。扩容是否会分流A股市场资金,造成A股下跌?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投资者定位不同,“新三板”将撬动新的社会资本,不会给A股市场带来实质性冲击,但将降低A股绩差公司的吸引力。

  “新三板”与A股市场并非“零和竞争”

  “A股市场和‘新三板’的服务定位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资门槛不同,自然投资者来源也并不相同。将‘新三板’和A股视为‘零和竞争’关系,是一种短视的观点。”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扩容方案明确,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定位于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为其提供股份公开转让、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等服务。

  因此,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在职能分工和服务定位上与现有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存在较大差异,是一种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

  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相较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主要面向业务模式简单、规模较小、利润在几百万元的企业。

  从投资者来看,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三板”的投资者主要集中于产业资本和股权投资基金,这与A股市场的投资者定位存在很大区别,不会形成同一投资群体在市场选择上的此消彼长关系。

  “与A股市场较高上市准入门槛、较低投资者准入门槛不同,股转系统采取的是较低的挂牌准入门槛、较高的投资者准入门槛。”长江证券场外业务负责人宋望明表示。

  目前,“新三板”融资方式上只允许定向发行,并且严格限定发行对象和人数,其投资者结构将有别于A股。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场外市场总部徐业伟说:“散户为主、投资散户化是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改变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三板’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有利于将‘新三板’建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证券交易场所。”

  “新三板”将撬动新的社会资本

  从涉及资金量上来看,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服务的中小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融资金额少。根据证监会统计,从前期试点情况来看,14个月内共定向发行56次,融资总额为10.96亿元,公司单次融资金额平均不足2000万元,涉及的资金量极为有限。

  不过,由于高效便捷的制度设计以及大量中小微企业储备,业内人士预计,扩容后的“新三板”市场规模将会迅速扩张。多家机构预测,未来5年将有超过4000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总市值达到万亿元以上。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新三板”投资的高风险和高门槛,其撬动的将主要是社会游资,而非A股的“散户主力军”。“相较于A股市场,‘新三板’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高风险投资人,而这部分投资人基本上是对A股兴趣不足的。可以预见,扩容后的‘新三板’将吸引一定的社会游资,包括目前炒房、炒黄金的社会资本,将其引入到实体经济中。”董登新说。

  除此之外,多家机构预计,“新三板”将分流IPO企业,缓解A股扩容压力。目前,排队等待IPO审核的公司有700多家,“新三板”高效便捷的审核制度和转板机制无疑将使部分苦等IPO的中小企业重新选择。

  至于对A股市场本身的冲击,新奥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苏明认为,面临着“新三板”市场优质公司的潜在竞争,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绩差类公司将会面临日渐增大的失去投资者的压力。这对“炒小”“炒差”成风的A股市场来说无异于好事。

  “新三板”或成创业板“蓄水池”

  “近期场内市场、场外市场均有亮点,不存在哪一方‘独美’的担忧。”董登新认为,明年1月份IPO再次开闸,最先入围的肯定是非常优秀的一批企业。而优质的投资对象也将吸引相当部分的资金进入A股市场。同样道理,“新三板”扩容也会吸引部分社会资本进场,两个市场都将涌现投资机会。

  单从A股投资的角度看,苏明认为,因为“新三板”很早前已被炒作多轮,目前“新三板”概念对市场的吸引力比较弱,相关股票或热点对市场贡献也有限,缺乏扩散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转板机制的确立,“新三板”或将成为创业板的“蓄水池”。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新三板”绿色转板机制的建立明确了不同层级市场间的关系,在兼顾上市公司品质、保障投资安全的原则下精简上市流程,降低了“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成本。

  “这将真正建立起‘新三板’作为初级市场培育上市公司、增加投资者对投资对象了解的作用,与创业板市场形成合作。”该负责人说。

分享: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