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王怡岚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9日
又是两位数!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72%;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60个,合同资金609.09亿元,实际进资386.87亿元,同比增长22.96%。代表我市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关键数字,都迎来了两位数的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阔步走进开放对接的发力之年。2013年,赣州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用更开放的视野谋开放,收获更高层次、更广泛的关注。
在空前广阔的平台上,展现振兴发展新时期赣州大招商的气魄和招大商的底气
要把企业引进来,触摸赣州发展变化脉搏;要带着优惠政策和发展前景走出去,推介投资环境和优势项目。
2013年,赣州招大引强的号角又一次吹响,招商引资载体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来赣客商层次跃上新台阶,招商引资规模经历几轮“井喷”:
从新春伊始的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座谈会,到6月的香港招商会、8月的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10月的中国光彩事业赣州行活动、11月的新一轮央企入赣,几大招商推介会上赣州签约项目132个,签约金额逾2000亿元。香港招商会上,投资总额和签约项目数超过全省统计指标的三分之一,央企入赣签约赣州的项目数和投资额均超过全省的50%。
量变累积,带来令人欣喜的质变。
一面是“大腕”企业的青睐:10余家央企扎根赣州,德国林德公司、神华集团等国内国际企业巨头频频向赣州伸出橄榄枝。
一面是“大块头”项目的突破:今年落户的总投资100亿元和50亿元以上的项目数量均创历史之最。
招大引强的底气还源于招商平台的拓展。8月13日,我市与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签订《投资促进战略合作协议》,共享平台、交流信息,促进产业投资,我们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获取信息、引进龙头、促进优势产业升级上取得先机。
如果说工业企业的入驻彰显了赣州的经济潜力,电商的迅速萌芽、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则证明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品质的提高。10月落户的“赣南电商谷”,有望在入驻3年内实现8亿元至10亿元电子商务外包服务收入;投资百亿元的赣州综合商贸物流城预计年交易额300亿元以上,建成一座搅活一方经济的“新城”。
诚如沃尔玛亚洲不动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衍哲在赣州考察时所说:“投资赣州,时机已经成熟。”
用空前坚定的决心,在开放升级的最好时期,以实干精神实现提速发展
2013年,于都县梓山镇宣传委员肖金花多了一个身份——于都县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队队长。这一年,她比往年忙多了,在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拜访客商、到县相关部门为客商办证照,成了她工作的重要部分。
实干才能兴赣,才能加快开放对接的步伐。
1亿元招商引资专项资金,这是市委、市政府对赣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视;3支招大引强小分队主攻钨和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总部经济领域,这是我市招商引资力量的不断集中和科学化分配;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力量增强,主要领导亲自带团带队,前往一线招商,这是各县、市(区)聚力开放对接,走出去主动“敲门”的作为。
项目签约一个,就要实实在在落地一个。今年,我市在项目调度上的力度空前。一手抓服务环境的改善、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一手抓项目供地的落实。下半年来,项目落地明显提速,项目开工率大大提高,8月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上签约的22个项目,截至目前已开工近一半。
“这里的投资环境非常好!”不久前在宁都考察项目的丹麦客商杰克不吝赞美。
这是开放升级的最好时期。各项优惠政策放大效应凸显、内功日益扎实和各项体制机制的日趋完善,促使外资流向偏向赣州,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正用崭新的目光审视赣州。
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在这个最好的时期,赣州将一脚走出去,突破传统市场,推动本地企业向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输出;一手引进来,不仅要择商选资,更要引入先进的人才、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赣州在开放之路上迈大步、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