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刘珊伊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今年夏天,总投资近20亿元的油画创意产业园落户上犹县,该项目投资方艺术总监陈德夫道出了其中缘由:“这里生态优美,拥有陡水湖、五指峰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油画创作的天然画室。”
和陈德夫一样,众多客商已将生态环境作为选择投资地时着重考虑的因素。近年来,赣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苦练“内功”,逐渐成为“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闽商最佳投资城市”“港商最佳投资城市”等众多称号的交集,中国五矿、华能电厂、中国国新控股、中海地产等一大批重量级企业入驻。
生态,已成为众多中外客商投资赣州的重要参考因素。
山清水秀土沃林丰
作为东江源头,寻乌县三标乡九曲湾水库周边2公里被确定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包括黄圣松家100亩在内的数千亩脐橙,被划入“退果还林”范围。村民们说,每株脐橙树的年收入就有上百元,砍掉后一次性补偿143元,实在不忍心。黄圣松含着眼泪,带头砍掉了自家的百亩脐橙:“人不能只打自己的算盘,也应考虑到别人,宁愿自己的利益受些损害,也要确保香港同胞的饮用水质量。”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赣州处处都有生动的体现。为保护两江源头的自然生态环境,赣州在后发展、欠发达的现状下,坚决放弃了许多眼前的经济利益,下大力气保留生态系统自然本色,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6.4%,是中国18大重点林区和全国十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市林业自然保护区35个,已建成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28个,拥有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11个。
天蓝云白,土沃林丰,赣州的生态环境得到众多外来客商的青睐。“赣州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要说哪里是天堂,这就是天堂。”今年赣台会期间,台胞吴运伯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态回馈绿色红利
在全南县,芳香产业让南迳镇黄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老板村”。村里目前种植桂花等芳香树种700余亩,经营芳香苗木产业的农民人均收入约7300元,村民谭宗园自豪地说:“我家的罗汉松苗木论株卖,好的上千元一株,比出外务工的村民挣得多。”该县厚朴基地、桂花罗汉松盆景基地、兰花基地、玫瑰花基地的相继建成,让芳香产业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近年来,全市各地激活山水资源,围绕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做旺生态经济。为促进生态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扩大产业集群效应,赣州整合各种农业发展资金,打造了一批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中介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吸纳各方力量共建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去年全市建立了全南、上犹、赣县、大余、崇义等县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共建花卉苗木12.4万亩。
赣州市还积极开发建设了一批山水生态旅游项目,形成了龙南九连山、会昌汉仙岩、崇义阳岭、安远三百山、宁都翠微峰等众多山水生态旅游景区生机勃勃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了农家乐、酒店住宿、观光农业、生态农庄等旅游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群众“借景生财”实现致富梦想。精心呵护的生态环境正向人们回馈绿色红利,投资者的创业激情得到进一步激发,赣县长洛乡西坳峡谷漂流休闲农庄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法人代表赖路发有了扩大经营规模的想法。
绿色工业转型升级
绿色、环保、生态发展的理念,同样渗透到我市工业领域。
于都县工业园区内,处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投资15亿元,年产电动大巴、电动车、电动自行车12.6万辆的思卡多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投资30亿元,小水电运行能力提升30%以上的“小水电技改增效”项目;投资5亿元,竣工后年均可为社会输送绿电1.03亿千瓦时的屏山风能发电项目等一批低碳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县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有力引擎。
为了将主导产业发展的底色调“轻”变“绿”,赣州依托钨和稀土等核心资源,大力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拉长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方向转型发展。目前,已在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五大优势领域形成较明显的产业集群,打造了一道道循环经济的链条。
近日,赣州市被确认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将继续围绕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更多的探索,促进工业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实现经济与生态更大的双赢。
“投资兴业,我选生态赣州。”赣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李宪文不断向台湾同胞传递这样一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