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记者薛亮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0日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面临利率市场化逼近等环境因素的挑战,未来“挣钱”将越来越难已成为共识。对现有的商业银行来说,经营压力已可用“与日俱增”来形容。在这样的时点,新设立的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徘徊在银行业之外的民营资本,终于迎来了“开闸”时刻。
然而,目前公布的9家民营银行仅仅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对于其名称的审核,正式筹建尚需银监会和央行等监管机构的审核,目前很难就此定论监管当局在短期内颁发牌照。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有关民营银行的设立就已得到广泛关注和争论,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偃旗息鼓”。彼时,我国正值入世前的时点,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还没有定论。时至今日,业内普遍认可的民营银行也依然只有民生银行一家。
民营银行这个概念是我国独有的,也是相对于国有银行来说的。如果放眼世界范围,其实绝大多数银行都是所谓“民营”的。那么,为何本次民营银行的“开闸”引起了广泛关注?除了民营资本纷纷看好之外,在制度层面,民营银行的出现也将很好地弥补我国金融机构数量足够而品种不足的现状。
从主流观点看,民营银行的概念总是与银行退出机制相联系。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面临利率市场化逼近等环境因素的挑战,未来“挣钱”将越来越难已成为共识。对现有的商业银行来说,虽然不至于倒闭但经营压力已可用“与日俱增”来形容。在这样的时点,民营银行假如真的开门营业,其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从目前各方对于民营银行的报道看,热衷设立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对于设立银行必将盈利的信心在于简单的两个字——“用心”。因为与国有银行相比,设立民营银行的资金是机构或者企业家自己的资金,因此,无疑将更重视资金的利用效率。
对此,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在10年前的采访中已经有过这样的表述:“有的企业家就跟我讲,记者问他,你为什么对民营银行这么有信心,他说民营银行我要几个亿放进去,是我身家性命,我去监管,肯定要比官员有效。这话说得很直率,我们用的就是这个机制,产权清晰就有人管,所以民营银行你盗窃它的东西是不容易的。”换句话说,实业企业家进入银行业的决心和信心是充足的。作为民营银行成功范例的民生银行的赚钱能力也是业界有目共睹的。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享受着政策红利,存贷利差收入几乎是确定的。从这个角度看,民营银行只要具有吸储能力,其盈利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并且这种盈利还是粗放的,几乎不太需要相当水平的经营能力。并且,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设立银行还能成为企业主体的资金来源,这是其兴办民营银行的另一大动力。
问题在于,民营银行本身可以成为制度创新,其必将带来的退出机制等将使得我国金融业整体向前推进。但对于每家民营银行来说,有没有充分认识到办银行的挑战?尤其是在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的时期,挑战到底有多大?
首先,民生银行的成功还能不能够复制?业界普遍对此抱悲观态度。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日前在出席某论坛时对于民营银行改革作出了透彻表述。他在首先肯定了民营银行与民营经济融合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的同时,也发出警告: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需要非常专业化的运营团队,短期内赚钱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到来后的严峻考验。
随着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差异化经营成为必由之路。换句话说,未来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定位问题将非常关键。民营银行如何定位,目前看来小微企业客户是业界普遍认为的民营银行的目标客户群。
不能否认,小微企业融资难时至今日都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民营银行目标市场的机遇绝对存在。但在这一领域,细数下来,民营银行将要面对的主要竞争者仅在银行领域就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金融机构中,农信社、融资租赁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更是数不胜数。此外,在非金融领域,互联网电商的崛起也是民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所必须考量的竞争因素。
服务小微企业,如何解决抵质押物不足等问题至关重要。互联网企业另辟蹊径,直接掌握上网企业的信息;股份制银行资金雄厚,可以在网上搭建一个网络服务平台;城商行目前的转型困局就是已经在服务小微方面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那么,民营银行期望成为下一个“民生”,先不论可能性,想想需要的投入就知道面临的挑战有多大。
当然,对于很多“务实”的民营银行来说,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他们的经营目标。从目前的小微企业数量和信贷投放量看,他们“存活”几率将会较高。但是,即使这样,“门外汉”经营银行所要面临的高风险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被预见的。
目前,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待存款利率全面放开之后,随之而来的重大变化就是“利差红利”的消失,银行之间将要开始比拼服务水平等“硬实力”。随后,一些银行必将面临退出风险。当然,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改革顶层制度也必须相应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