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章文贡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6日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2年末,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双双突破整数关口——1000家、1万亿美元。
2012年末,中资银行的海外资产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相当于2007年底的3.92倍。2012年,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利润规模约169亿美元。
除此之外,从区域布局到设点方式,从业务种类到行别差距,范文仲还详细披露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各类信息,这也是中资银行国际化信息首次得以如此详尽的披露。
“重仓”金融发达地区
早在1917年,中行便在香港设立分行,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内地以外布局经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但中资行在国际化道路上,最为华丽的转变发生在最近的十年,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
2002年前后,国有银行股改上市时,曾大规模引进国际先进银行作为外资股东。这些海外银行不光在资金上对国有银行给予了支持,更多在管理经验、经营理念上提供了帮助。金融危机之后,西方银行业开始衰落,作为新生力量,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加速。
“从区域布局情况来看,目前中资银行海外机构主要布局在成熟的经济金融中心和发达国家市场。”范文仲解释称,因为要“走出去”,首先要选择那些相对制度比较成熟、金融比较发达的地区。
具体来看,中资银行在发达经济体共设立878家机构,占机构总数的84.58%。而在这些发达和成熟经济体中,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又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其中,香港有735家,其次是澳门,有79家。
而从洲别布局来看,亚洲是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的中心。中资银行在亚洲设立机构数量达到937家,占中资银行全部海外机构数量的90%以上。其次则是经营风险较低、监管环境较完善的欧洲和北美洲,中资银行在这两个洲设立的机构数分别是52家和23家。此外,目前还在大洋洲设立了15家机构;非洲有7家;拉丁美洲有4家。
尽管增速很快,但1万亿美元的规模仅仅占中资银行资产规模比重的4.2%。这个数字也说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刚开始的阶段,还有很大的空间。利润方面,中资银行海外机构2012年共实现利润约169亿美元,占总利润的8.6%。
国际化“双雄”:中行工行
范文仲称,坦率地讲,中资银行业海外分支机构主营业务大多为对公存款、贸易融资等传统银行业务,从事零售业务比较少。“尤其是吸纳当地除华人之外的存款,这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1050家分支机构中,整体看,中行和工行为代表的五大行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在海外的机构数量达到955家,占比高达92%。
其中,中行、工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遥遥领先。中行的海外机构数量最多,共有599家;工行为246家,这主要是2008年之后,它们大力拓展海外分支机构后的结果。去年末,中行、工行的海外机构数量占到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总数的81.4%。
“两家银行的海外发展路径存在较大差异。中行自己申设网点为主,工行收购兼并的案例较多。”一位国有大行战略管理部人士称,中行历史上已经通过自设机构的方式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的网络,目前的布点侧重巩固和提升国际化优势。
而回顾工行的国际化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至2000年,自主设点为主;2000至2006年,香港试水并购阶段;2006年至今,自主设点和并购并举,特别是最近几年,工行通过大举并购,迅速提高了国际化程度。
从布点的区域选择上,中行在港澳地区的机构网点拥有绝对优势,在欧洲、非洲的机构亦比工行多;但工行的重点发展地区和优势位于亚太(港澳台除外)和美洲,在这两个区域目前其网点数已经超过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