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牛娟娟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8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这份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起被市场誉为央行“三大重量级报告”之一的稳定报告,详细梳理了2012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度进行了全面评估。
金融体系整体稳健
《报告》认为,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宏观经济缓中趋稳,金融体系总体运行平稳,整体稳健。
2012年可谓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加大,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转型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财政收入继续增加,物价水平总体回落,就业保持基本稳定,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金融体系方面,《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银行业、证券期货业和保险业整体稳健。其中,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持续增长,组织体系更加健全,资本充足水平稳步提高,拨备较为充足,盈利保持增长。机构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不断提升。证券期货业改革创新力度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进展,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上市公司治理和退市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保险业资产规模继续增长,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状况得到改善。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货币市场调节机构流动性的作用突出,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已成为直接融资的主渠道,股票市场震荡企稳。居民对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与多元化配置需求增大,理财产品增长迅速。支付、清算和结算体系运行稳定,非现金支付工具蓬勃发展,农村支付环境持续改善。征信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推进。洗钱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不断健全。
《报告》称,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平稳运行与隐忧风险并存,需要关注以下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领域和地区的信用风险有所显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不容忽视;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下降,实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保险业发展压力增大;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风险需要持续关注。
《报告》指出,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012年我国进一步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不断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探索逆周期资本工具,研究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的措施,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预警,深入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和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完善危机管理和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扎实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维护了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报告》还披露了人民银行于2012年底组织我国17家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的情况。此次压力测试包含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基于2012年底17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等数据,评估商业银行在不利冲击下的稳健性状况。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较高,以17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对信用风险的抗冲击能力较强,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可控,汇率变动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流动性风险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