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张莉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小微金融“瘦”身板难挑大梁
一边是民间资本缺乏出路,另一边是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资金荒”问题难解。目前,浙江、四川等地正在试验一种“第三方介入”的新担保模式,盘活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输血”。同时,近期温州一批融资再担保中心、商业保利公司、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集中挂牌,试图打破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局。
不过,金融领域向民资开放的改革能否出现具有普适意义的范本仍存争议。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小微企业借贷的草根金融生态圈结构脆弱,企业间互相担保链条风险加剧,银行收贷、惜贷使企业“资金荒”延续。另一方面,风生水起的小额贷款市场尽管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受标准缺失和小贷公司逐利性局限等因素制约,原本应是金融“毛细血管”的小微金融多了一些类似商业银行的“硬度”。
业内人士分析,以金融改革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只有放松监管,为小型金融组织机构的发展开拓空间,给予民间资本合法化地位,才能真正疏通小微金融“毛细血管”。
尝试“第三方模式”
一直以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愿望从未停止。目前浙江一些地区的私人钱庄正尝试一种新担保模式,它们将资金投向以银行存单、房产做质押、抵押的履约担保业务。如果企业的贷款需求无法从银行渠道得到充分满足,私人钱庄便会作为第三方,向银行提供民间的银行存单和房产进行质押、抵押担保,帮助企业获取一部分银行资金。通常,民间借贷月利率为1%-1.5%,而这种新型的担保模式有助于使闲置的民间资本顺利转化为小微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事实上,此类履约担保业务在温州并非首创。温州方兴担保公司董事长、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创始人方培林在2006年就尝试推出“房地产抵押履约担保”和“银行存单质押履约担保”两项短期担保业务。这种业务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的条件,引入第三方,嫁接银行传统的房产抵押贷款和存单质押贷款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温州尝试的新担保模式的特点是能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抵押后的“剩余空间”。方培林表示,多数银行只会按照企业抵押资产评估值的70%发放贷款,但由于房价上涨,房产价值的“剩余空间”至少在40%以上,也可以用于贷款担保,履约担保业务建立在这种“剩余空间”的基础上。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履约担保业务通过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机构操作房产的二次抵押,有利于盘活民间资本。“目前温州市政府比较鼓励民间金融参与房产二次抵押,其他地方也开始效仿这种模式。不过,如果利用的是居民手中房契或存单,还是存在一定风险,法律上可能存在空白。”
熟悉担保法法律条文的广东律师顾萍表示,在这种有第三方介入的担保模式中,由于资金出借者是银行,借入者是企业,再加上担保的支持,借款本身在合法范围内。但现在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可能涉及高利贷,其担保业务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一位在银行系统工作的人士分析说:“抵押履约担保最终还是要看资产价值是否会出现变动。如果房价下跌,会给银行带来回款压力,也会加剧金融系统风险。银行需要保证风险控制,对这种业务是很谨慎的,门槛相对也会更高。如果私人钱庄承担了担保性质的业务,需要持有正规担保机构的牌照,否则很难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
此外,四川也开始出现民间借贷的“第三方模式”,一些地方完全通过中介机构来完成民间借贷的过程,而不像温州那样介入银行借贷过程。在四川,一批为资金双方提供信息、撮合交易并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的中介服务机构陆续出现。此类机构接受来自融资方与投资方的委托,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对象”,并派出专业团队对融资方进行深度考查,识别其还贷风险。
在民营企业“资金荒”的同时,民间金融机构自身也面临不少难题。据上述银行系统人士透露,目前温州一些企业的资金陷在房地产行业中,而新“国五条”及地方细则出台后,房地产业的泡沫被进一步挤出,企业资金流紧张。浙江大部分企业负债率较高,如果资金链条断裂,将产生联动效应,这也令一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信心不足。
小微企业融资仍处困境
小微企业深陷“资金荒”是目前小微金融生态直接写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牵头撰写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指出,去年全国90%的小型企业和95%的微型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该报告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经济形势不好,银行的风险控制就会更严格。很多小微企业没有抵押品,同时财务亏损,光伏、煤炭等行业受到的限制更多。”一位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负责信贷业务的人士透露,从去年开始,银行小微金融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时,整个贷款市场的压力较大,很多大企业的贷款不少,银行被“套牢”,为了防止坏账率上升,因此银行不得不为大企业提供滚动贷款,防止资金链出现问题,对小企业的支持自然就少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认为,目前地方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扭曲,无论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还是村镇银行,均有做大做强的冲动,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金融服务显得相对不足。“综合来看,整个企业部门的负债率较高,现在经常说企业部门要去杠杆化,而小微企业在企业部门中更加脆弱,问题也更突出。”
在浙江,互保一度是企业获得融资的普遍方式。去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后,盘根错节的互保圈危机显现。尽管企业试图通过降低担保规模或用其他资金还清贷款的方式解除原有的担保圈,但在资金普遍紧缺的现实下,“担保链条”风险的化解并非易事。
浙江嘉兴某金融担保公司业务经理林生说:“企业互保已操作了很长时间,由此融来的资金已进入企业日常运营,且额度都不小。以前企业经营没问题时,互保链条不会出事,但现在银行觉得这种互保贷款风险太大,抽回贷款,导致企业现金流断裂。”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不明晰,银行在考虑风险控制或资金缺乏时就对中小企业止贷、惜贷,无疑加速了一批小微企业破产。
小型金融机构原本旨在填补银行信贷盲区,担纲渗透实体经济的金融“毛细血管”,却因高利率、高门槛、借贷混乱等问题,难以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现在明文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也就是年利率24%,但仍有小贷公司以收取咨询费等方式绕开这一规定。现实中存在大量不规范的金融机构,损害了小微金融的行业形象,企业不敢同小贷公司有瓜葛。”林生表示,民间金融机构不能向社会公众吸储,贷款资金除注册资本金外,只能来源于信托等机构,资金成本远高于银行,自然会使借款的企业承受更大的资金成本压力。
期待金融改革突破
在小微企业资金困境难解之际,大量民间资本仍处于观望状态,构成企业“融资难”与资本“出路难”的双难局面。
周德文表示,近期温州针对小微金融的机构扎堆设立,但小微企业“融资难”与民间资本“出路难”的双难困境并未就此打破,小型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生态圈中发挥的作用甚微。以温州地区为例,目前来看,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尚未出现具备示范意义的样本项目,改革存在滞缓的迹象。
“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数量还是比较少,与广大中小企业的数量相比,仍是杯水车薪,这是民间金融机构难以发挥作用的因素之一。”周德文坦言,民间资本参与设立金融机构遭遇“玻璃门”、“弹簧门”问题。民间资本在参与村镇银行设立时遇到制度瓶颈,导致资金仍难以盘活,无法触及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温州金改还没能突破现有金融体制框架,各方尽管都强调利率市场化条件基本具备,但目前改革尚未能在这方面取得真正突破。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但由于许多投资项目周期长、利润率低,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民间投资的动能依然偏弱。据中信建投研报分析,今年1-3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676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1%,较1至2月回落0.5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3.3%,较1-2月份提高1.9 个百分点。
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疏通民间金融渠道已被业界视为破解小微金融困局的关键。以村镇银行为例,尽管在温州金改的推动下,不少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信贷融资领域,但根据相关法规,村镇银行必须由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主要发起人必须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民间资本话语权的限制令不少民间资本缺乏投资的意愿。
熟悉民间金融的专家认为,以民间资本为主导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是疏通金融“毛细血管”的重要保障。周德文表示,要解决融资难,首先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打破金融垄断,允许大量民间资本筹建为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同时,通过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充分竞争。“政府应引导和鼓励更多机构进行民间借贷,将民间资本纳入规范、合法的渠道。还应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保证其合法经营,建立与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间金融体系。”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认为,温州金改主要探索一些准金融组织的资本如何安全、审慎、有序地进入金融领域。这部分资本进入金融系统出现了一定风险,需要各方思考如何从简单的管制型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型金融体系。“农村小额贷款模式希望走社区银行模式,但实际上更多关注小农,农户跨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农村金融本土化的目标出现不一致,这就需要考虑金融资源的最终配置问题。”
周德文透露,今年温州金改将会有很大进展,温州将出现一两家真正的民营银行,激发民间资本参与设立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同时,民间借贷法制化进程将迈出重要一步,据悉,关于浙江民间借贷的管理条例有望在今年10月出炉。此外,温州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今年会有所突破。所有的突破都将围绕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将围绕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此外,创新直接融资渠道也是改善小微金融生态圈的重要方式。在杨涛看来,通过利用创业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构建相对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进而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保险、担保、信用增级等机制也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外部保障,起到风险分散、风险分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