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香港ETF步履维艰 75%投资者日均成交额不足百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

    5月20日,周一。理财产品五花八门日新月异,日前惠理基金ETF业务拓展副总监陈玉冰撰文,对老毕提及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在港发展波折重重,感慨良多。陈氏罗列的统计以至出于“内行”身份的第一身体验,让读者明白开拓ETF这个跟香港投资者习性格格不入的领域,吃力而不讨好。

  香港ETF窘境

  文内有言,总数109只香港上市ETF中,日均成交额低于100万港元甚至零成交的产品,合共占82只,比率高达75%(以今年首四个月数字为准);反过来看,同期日均成交额排名头三位的ETF,冠亚军俱为追踪中国A50指数的基金,而紧贴恒生指数走势的盈富基金,则在三甲中敬陪末座。此三大基金,在1-4月香港ETF日均48.8亿港元成交额中,占比超75%!

  上述数字清楚说明,香港投资者即使通过ETF参与股票买卖,也只钟情于内地、香港市场基金,对利用ETF达到投资组合多元/全球化,兴趣索然。根据陈玉冰的说法,去年一系列A股实物ETF 跟香港投资者打得火热,不少散户只视其为一项新兴的A 股短炒工具,但求进锐退速,于出出入入之间,可能连自己买过ETF亦一无所觉。在老毕看来,这无异于说,业界在香港开拓ETF市场,只能设法投散户所好,在原意为通过低管理费鼓励多元化长线投资的交易所买卖基金身上,进行一次彻底的“基因改造”,将之当作短炒工具来推广。

  在美英等发展成熟的ETF市场,交易所买卖基金出现类似的质变,早非今日始;通过ETF热炒个别股市(比如过去半年涨个不亦乐乎的日本)或投资概念(例如早已爆破的铀资源),美加英澳早已大行其道,这虽有违ETF设计的原意,但换个角度,市场有供有求,不同类型的交易所买卖基金遂有蓬勃发展的条件。

  不幸的是,ETF在香港却遇上水土不服的难题,本地散户非但热爱短炒,且不熟不炒,以致卖点本为放眼全球的ETF,于此间经过十四年的开垦,仍只能非内地即香港,无法还其本貌,进军世界。

  指数基金大量吸资

  今天老毕想引用一些外国例子,探索如何借助市场力量向资产管理业施压,迫其改变劣根性。

  站在业界的立场,基金买方(投资者)若不设法令卖方(基金发行商/分销机构)服膺市场力量,基于卖方没有切肤之痛(生意受损),投资者纵使喊破喉咙,业界亦不会心甘情愿牺牲厚利。老毕周末看了《金融时报》“长观”专栏(The Long View),作者John Authers 引述了不少基金数据和市场现象,对香港业界、投资者以至肩负监管重任的积金局和证监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uthers 指出,追逐表现乃投资者天性,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方面股市欣欣向荣,一方面拜科网热潮方兴未艾所赐,获基金研究公司晨星按不同年期回报表现给予四或五星级的美国股票基金(占所有同类型基金32.5%),合共瓜分了八成以上流入美国股票基金的钱。由此可见,宁买当头起举世皆然,短视、爱好炒卖绝不限于香港股民。

  然而,经过科网泡沫爆破和2008年海啸,美国散户的投资思维明显改变,选择基金产品重收费多于往绩。最近人弃我取,迎难进军香港ETF市场的基金集团领航(Vanguard),根据晨星数据进行了一项统计,发现美国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基金,平均管理费由十年前按资产值0.93%水平收费,降至今天的0.64%。

  骤看之下,两者相差不远,但小数怕长计,在息低回报难以奢求的今时今日,年复一年节省下来的收费,足以决定投资成败。

  在散户思维改变驱动下,追踪指数的被动型互惠基金和ETF,由于管理费相对主动型选股基金低廉,在美国所有基金的资产管理总值中,被动型基金的占比,从十年前的18%倍增至今天的34%。

  基于越来越多研究告诉投资者,能够跑赢大市的基金经理仅属少数,舍主动取被动,不失为投资者追逐表现的一样选择。既然主动型基金十居七八跑输基准指数,直接买入指数基金,岂非等同跑赢?在Alpha难求的现实下,非但指数基金的市场份额大大提高,在该类型基金中,管理费最低的四分之一(每年按资产值0.08%或以下水平收费),吸引了绝大部分资金净流入;收费高于这个水平的指数基金,期间皆录得资产净流出。

  换个角度,把美国全部主动/被动型基金一网打尽,收费最低的四分之一(0.44%或以下),过去十年吸引多达2920亿美元资金净流入;高于此收费水平的产品(合共占基金总数四分之三),过去十年加起来录得3680亿美元资金净流出!

  收费高的基金改变不了无法跑赢基准的事实,加上投资者追逐往绩多难逃“摸顶”命运,管理费则小数怕长计,这些因素加起来,市场力量足以迫使业界调低收费(主动/被动型基金皆然),否则便要面临市场占有率收缩的惩罚:竞争永远是最有效的诱因!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