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常亮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4日
去年年底开闸,今年春节前后正式发力的期货资管业务,即将揭开年中榜排行榜。
“财通基金-永安3号于昨日募集结束,募集金额24029万元。” 5月13日,永安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肖国平在微博上宣布了这一战果。
“我们的期货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上周刚刚突破5000万元。”中国国际期货资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在募集金额屡创新高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尽管有规定称“期货公司不得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公开媒体向公众推广、宣传资产管理业务或者招揽客户”,但仍然有部分期货的营业部员工在微博和博客上热情宣传,并将总部下发的收益率统计截图上传,表示“欢迎微博或QQ私聊”。
据记者观察,这种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亦并未有受到监管的迹象,但实际上已经有违规之嫌。
推广难题
相比可以借助兄弟公司发行渠道,动辄募集上亿元的永安期货,同为行业领先者的中国国际期货则采取了自力更生的推介渠道,通过其遍布全国的营业部发动攻势。
据记者了解,当前中国国际期货已经拥有约20个资管产品,主力产品“灯塔一号”、“多元一号”、“金股指1号”等投资门槛在100万到300万元不等,门槛并不高。
不过,对于依托自身渠道的期货公司来说,一个难题不容忽视。
根据《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下称《办法》),期货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范围包括: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投资品种,投资范围较为宽松。
但“一对一”(俗称代客理财)的形式却成为了期货资管业务的紧箍咒。首先带来的不便,即是产品推广问题。
“我们固然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率,但这是特定客户委托资产的盈亏、净值信息,我们如果背着客户拿这些数据出去拉新客户,是不合适的。”某券商系期货公司资管老总表示,“而我们如果拿模拟盘的业绩出去,懂行的客户又会质疑模拟盘和实盘的业绩往往不相符,怎么会放心砸真金白银下去呢?”
除此之外,《办法》还规定,“期货公司不得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公开媒体向公众推广、宣传资产管理业务或者招揽客户。期货公司不得公开宣传资产管理业务的预期收益,不得以夸大资产管理业绩等方式欺诈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