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温州民资的 银行不良处置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9日

本报记者 金沙 浙江报道

仅仅只用了3个月时间,温州瑞安华峰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下称华峰民资)便与工行温州分行达成协议,打包收购其2.7亿元不良资产。这样的不良剥离速度较以往起码缩短半年以上时间。

此举在温州俨然成为金改重大突破口,同时被推崇为民间资本参与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新招。

记者了解到,这类合作在温州早非孤例:华夏银行温州分行与苍南润丰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达成1亿元不良资产转让协议;工行温州分行与海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下称海螺民资)达成1亿元不良资产转让协议;中行温州分行也已向上级行提请了报告,正等待批复;建行温州分行、农行温州分行也有类似意向。

尽管合作双方热情满满,但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类似合作有可能在个别银行陷入“见光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个别银行的总行并不太支持。

处置流程

民间资管参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将会是怎样的前景?对此,温州金融监管机构一官员打趣地说:“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双方合作始终存在诸多共赢点。

仍以海螺资管与温州工行的合作为例,这1亿元不良资产是一个由18套厂房及住宅为抵押物的资产包。其中,住宅的贷款额一般为当时评估价值的7折,厂房为6折。

以一套贷款时价值1000万的住宅为例。债务人当时向银行获得700万的贷款,贷款成为不良后,银行将这笔债务转给民资。有测评认为,假设6个月后,这套住宅在法院拍卖时以750万元成交,那么民资公司不仅可获得50万盈利,还可以向拍得这套房产的人收取6个月700万元贷款的银行利息。

“这种资产如果通过法院处置,或许贬值得更厉害。”负责相关业务的银行人士介绍,法院首次拍卖处置的不动产一般是其评估值的7到8折,如果首次处置不成功,二次启动处置会进一步打折。

温州民资的银行不良处置术

让银行备感压力的是,目前温州房市仍呈下行状态。对于银行来说,寻求民间资本加入并快速处置不良则是“恐慌”中的无奈之举。

“越快速处理越有利,不管是出于一个网点在本行中的考核,还是资金回收周期上。”前述银行人士称。

“工行与华峰这个近3个亿的资产包,达成协议只用了三个多月,但如果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要层层审批,不知道会拖延到猴年马月。”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有银行资产管理负责人称,这样的合作速度较以往足足缩短半年以上时间。

“我们打算用2年左右的时间来消化这批抵押物,循序渐进地拍卖,可以保证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华峰民资管理公司总经理翁奕峰说。

民资“不良接盘手”

“目前民资所接手的银行不良资产,基本上属于小额且处理相对复杂的资产。”浙江一国有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使得几方都能共赢。”

按照惯例,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通常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收购。如今,“民资”第三方的加入,相当于打破了既定的不良资产处置格局。

自2011年温州爆发民间金融风波,在温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承受着较高不良资产率的压力,一些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翻番,不良攀升的趋势至今没变。

近期新华社发布的信息透露,温州区域内民间与银行涉及债务已高达462亿元,分别各占一半。案件总数与涉案总金额同比分别上升86.98%和553.6%。更为严峻的是,全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38.55亿元,不良率一路攀升至3.79%,且预期仍将上升。

这如一个紧箍咒,令区域内相关金融机构高管们分外头疼,他们一度被调任或难扛压力而主动离职。去年9月,工行温州分行向正在筹建中的海螺民资表达了希望帮助剥离部分不良资产的愿望,银行与民间资管的亲密接触就此展开。

实际上,温州当地的民间资管公司对这项合作非常谨慎,频繁了解监管、法务等信息,得知,民资参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虽打破常规,但并不违背现有法律。

而从温州民资的角度来看,虽然一些资本在危机中折戟,另一些资本却在残局上拾贝淘金。资产管理则是时下温州乃至温商们热衷的新兴领域之一。

目前,温州区域内已开业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有6家。根据当地金融办官员掌握的信息,至2013年底前,区域内计划开业数量将会达到10家。

根据规定,筹建民间资管公司要有10名以上的发起人,并且由当地名优企业作为主发起人。注册资金不低于500万元,但试点期间注册资金须达1亿元。

而民间资管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的资本金、股东额外增加的投资资金和以私募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的资金,并由银行出具资金来源证明。原则上单个出资人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出资期不得低于3个月。额外增加的资金和私募的资金不得超过注册资本净额的4倍。

以华峰资管为例,该公司年初就向特定对象开展资金募集。具体操作方法是,比如总额1亿元的资金分4批募集,预计税前年化收益10%。这也成为当地同类机构发行的私募第一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