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7日
[ 上证所今年的各项创新工作也在积极推进。除了准备推出个股期权之外,报价回购、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回购等新业务也将扩大试点范围,产品结构更加丰富多元,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机构投资者的服务能力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昨天首次公开披露了交易所体制改革的一些细节:上证所的监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运作;下一步,交易所将对交易所产权归属、股权架构、治理结构等基础性、深层次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做好交易所体制改革方案细化和市场沟通等工作。
接近交易所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桂敏杰提到的交易所体制改革,即公司化的改革。目前仍然是事业单位架构的沪深股票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都将转变为公司制,而上期所去年年底召开的战略规划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将在5年内实现公司化。
上述人士说,证监会推动上述三大交易所公司化改革的目的一是改善交易所的治理结构,改变目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二是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国内证券期货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与全球其他主要交易所更深入地开展合作与竞争。
与此同时,上证所今年的各项创新工作也在积极推进。除了准备推出个股期权之外,报价回购、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回购等新业务也将扩大试点范围,产品结构更加丰富多元,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机构投资者的服务能力。
公司化改革目标确立
沪深股票交易所和上期所都实行会员制,但同时又是事业单位,接受中国证监会的监督管理。近年来成立的一些新的交易所,比如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金融公司以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都已经采用公司制的架构。
证监会依法对沪深股票交易所拥有监管权,但实际上它对国内这两个最主要的交易所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此,以至于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因此郭树清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后,一方面全面推进市场化的改革方针,另一方面也将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更靠前的位置。
行政化体制的最大优势是有利于贯彻执行证监会的监管方针。去年沪深股票交易所最重要的政策莫过于分红、退市,以及对新股上市首日涨幅的限制措施。这些政策无不带有证监会监管意图的鲜明烙印。
另外,这种既有的制度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交易所自身的逐利性,这似乎能够避免交易所为了利益最大化而追求风险过高的交易产品。2011年“两会”期间,上证所原理事长耿亮和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在记者见面会上,都表示不赞同追随国际上主要的交易所搞公司化。
在耿亮看来,公司制的主要弊病是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与盈利目的之间的矛盾。他表示这种矛盾现在仍无法有效解决。 而陈东征则认为,如果深交所是公司制,就会在中国市场大搞衍生品,“即使条件不具备也会推出来,因为背后有股东的盈利要求”。他还补充说,深交所这些年搞了很多的免费的企业上市辅导,如果是公司制,可能就不会做这些事情。
然而现有体制之下,沪深交易所并非没有发生过风险问题。2006年上证所允许券商创设南航权证曾引起广泛的争议。这些创设出来的权证与上市公司股改期间送给投资者的权证本质上并非一个金融产品,但却在同样的代码下交易,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权证投资者的风险。而深交所的中小板与创业板,都曾发生过新股被爆炒的风险事件。
从这些实践可以看出,交易所如何控制风险是一个与生俱来的问题,与是否公司化并无关联。两年之后,桂敏杰透露的信息,已经明确显示从证监会到交易所,态度正在转变。
产权归属是难点
沪深交易所公司化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将是产权归属。
“两个交易所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券商作为会员都是拿出了一大笔钱的。”一位曾经在证监会机构部任职的官员对记者说,“这笔钱不是小数。”
当年的钱不是小数,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市场容量和交易规模增加后,沪深交易所账上都积累了大笔现金。即使不看这些现金,这两个行政垄断的股票交易所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本报了解到,交易所内部曾提出“会员改股东”的改革方案,但并不成熟。
另一种改革方案则是会员财产与股东财产分开管理,交易所将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新的股东。
无论如何改革,沪深交易所,乃至国内六大证券期货交易所之间的竞争都会更加明显,市场创新也将更贴近市场上的卖方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从而大大降低成本,促进市场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