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莹莹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7日

梁振英IC
本报记者 陈莹莹 香港报道
1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他的首份施政报告里,刻画了他未来五年的“香港梦”。
“稳中求变,务实为民”是这份报告的主题,但金融与楼市则是其施政蓝图的重中之重。
“房屋问题是特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未来的5年,我和团队会竭尽所能,在不影响房屋质量的情况下,将七万五千个公屋单位尽快施工并建成。”施政报告记者会上,他维持了一如既往的冷静。
对此,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香港分会主席关健告诉记者,施政报告中,对房屋和土地供应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
此外,对于香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政策,报告亦指出,会增设“经济发展委员会” (“经发会”)和“金融发展局” (“金发局”),分别在经济和金融两个方面,为特区政府提供高层次咨询平台。
金发局、经发会应运而生
梁振英提出了产业“做多做宽”的目标,即增加现有产业业务量,在现有产业内增加门类,并开拓新的产业。他举例,在金融服务业,香港提供的金融产品较纽约和伦敦都较少,希望能开发更多金融产品,如做大香港债券市场。
“为此,我们要制定全面的产业政策。我马上会宣布成立‘经济发展委员会’,高层次、跨部门、跨界别地研究如何用好香港固有的优厚条件和国家给香港的机遇;并着力研究扩阔经济基础,促进长远发展的整体策略和政策,检视有助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行业。‘经发会’将下设‘航运业’、‘会展及旅游业’、‘制造、高新科技及文化创意产业’及‘专业服务业’小组,负责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
此外,梁振英还指出,政府即将成立金融发展局,为业内提供高层和有效的平台,集中研究如何配合国家金融市场逐步走向国际,进一步发展香港金融业,包括在促进金融业多元化、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向政府提交意见和建议。
梁振英透露,上述两个组织均于1月17日宣布成立。
报告称,过去几年,香港已发展为内地以外,最大、流动性最高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政府会巩固及拓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特别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离岸人民币债券和证券产品的发行,亦会巩固在亚太区资产管理中心的领先地位,发展为更全面的基金及资产管理中心。
有香港政府方面消息人士告诉本报,金发局筹备小组主席为史美伦,成员大约在20名左右,职能主要用于咨询等功能,并无在司法监管方面功能。
日前,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金管局与金发局在功能上具差异。“金管局负责银行体系的监管、外汇基金的管理工作等,为监管部门。金发局负责金融产品,如人民币产品的研究工作。”他透露,今后,包括金管局在内的其他香港监管部门也很可能会与金发局在研究项目上合作。
目前,金发局的定位是,鼓励企业、市场、政府搭建新的金融合作关系,尤其是人民币跨境服务,确保香港在与内地更紧密联系底下,享受到区域融合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及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扩充香港经济容量。
房市关键词:增加供应
未来五年香港的“房屋及土地供应”问题也是施政报告的重点。
“额外印花税和买家印花税出台后,住宅物业的供与求都减少,炒卖商铺的风气日盛。”香港九龙一位地产中介坐在一家不足8平方米的住宅区店铺里说,他所在的这家店铺,10年里已经被转卖了5次,最后一次成交价格为2000万港元,而就在此前半年,上一任业主的购买价为1500万港元,半年之内升了整整500万港元。
梁振英说,特区政府的房屋政策目标有以下四点:协助基层市民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帮助市民按自己负担能力和条件,鼓励自置居所;在出租公屋的基础上,为市民搭建置业阶梯;及维持私人楼市监控发展,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优先照顾香港永久居民置业需求。
施政报告认为,香港房屋和土地的核心问题是供应短缺。过去5年,香港平均每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只有9800户,出租公屋约1.5万个,居屋数量则是零。即过去5年,平均每年落成的住宅单位合共只有约2.48万户。2012年中旬,私人住宅的空置率仅为4%,是15年以来的新低。
梁振英宣布,目前,政府已掌握的土地可供2012至2013年度起的5年内,落成约7.5万户新公屋,并在2016至2017年度起,4年内落成约1.7万户新居屋单位。在私人住宅方面,未来3至4年,一手市场预计可提供6.7万个私人住宅单位。上述政策出台后,香港房屋的供应量将大大增加。
此外,从2018年起的5年内,香港公屋的供应量以至少10万户为产量目标。在土地供应方面,施政报告也设立了中短期及长期的土地开发计划。“房屋缺地,老人院等场所也缺地。但摊开地图,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在郊野公园和具高保育价值地带以外,香港仍有不少未开发的土地,也有不少可供考虑的填海地点。”梁振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