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印峥嵘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2007年第一批外资行完成法人银行转型,在中国内地业务扩张提速,但是经过5年多的发展,外资行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依然不到2%。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欧美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诸多外资行的母公司面临裁员、变卖资产、业务条线缩窄等困境,外资行的生存环境可谓“内忧外患”。
不过,在上述背景下,各大外资行纷纷逆市加码中国内地市场,试图抢占中国市场。同时,外资行对内地市场的定位也渐趋清晰,即充分利用母公司多年在海外积累的网络优势,做立足本土、发挥跨境资源优势的外资银行,走专业化、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之路。
逆势加码中国市场
尽管外资银行在本国市场困难重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外资行依然看好中国内地市场。
普华永道今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外资行预计2012年度收入的增长将达到或超过20%,约3/4的受访银行预计这一增长率将持续到2015年。41家受访银行雇佣的员工已超过3.5万名,预计到2015年,员工数将超过5.5万名。
截至2011年底,资产总额上涨24%,达到2.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83%升至1.93%。税后利润由2010年的77.8亿元跃升至2011年的167.3亿元,涨幅为115%。
2011年至2012年,就有汇丰、渣打、苏格兰皇家银行、星展、澳新、摩根大通和南商(中国)先后增资,按资本金规模看,排名前三的外资法人银行分别是汇丰、渣打和东亚,注册资本分别是108亿元、107.27亿元和80亿元,第二梯队的摩根大通和南商(中国)65亿元,恒生和澳新注册资本45亿元,花旗和法兴40亿元,华侨银行35亿元,大华银行30亿元。
按资产规模看,汇丰、东亚、渣打、花旗等银行资产规模已超千亿元,和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相当。
对于有机构称,随着中国经济减速,中资行高速增长将带来的风险,一位外资行合规部门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外资行比中资行稳健,几乎没有涉及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如果中资行收缩信贷,外资行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目前,南商、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外资行均以每年新开约10家网点的节奏布局,抢占中国内地市场。为突破网点数量瓶颈,外资行近期又加码电子银行平台,渣打(中国)和星展(中国)相继推出了新升级的电子银行平台,实现智能手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