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9日
编者按:三季报“窗口期”刚刚过去,产业资本的增持保卫战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这次行动以央企国企作为“先锋”,10月来产业资本净增持6.36亿股,其中中小板、创业板出现净减持,而沪深主板公司净增持达到了7.37亿股,增持量超过千万股的公司,几乎悉数被“国家队”包揽。
产业资本又掀增持潮 “国家队”屡屡出手
三季报“窗口期”刚刚过去,产业资本的增持保卫战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这次行动以央企国企作为“先锋”,10月来产业资本净增持6.36亿股,其中中小板、创业板出现净减持,而沪深主板公司净增持达到了7.37亿股,增持量超过千万股的公司,几乎悉数被“国家队”包揽。
不过在产业资金净增持释放出何种信号的问题上,市场人士意见出现了分歧。乐观派认为,“国家队”的风向标作用20年来从未失效过;而谨慎派则认为,央企增持的局部利好并不足以判断整个市场的趋势,如果其增持与回购不是抱着长期投资目的,在未来减持过程中同样会对市场形成冲击。
主板公司被股东大幅增持
尽管指数还在围绕着2100点忽上忽下,但产业资本已经聚拢到A股市场。数据统计发现,自10月以来,两市共有175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增减持,其中增持公司81家,合计增持10.74亿股;减持公司89家,共计减持4.38亿股,另有5家公司增减持基本持平。也就是说,10月以来产业资本合计净增持6.36亿股,这也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首个净增持潮。
从细分方向来看,沪深主板公司净增持7.37亿股,而中小板、创业板则分别净减持7941.09万股和2138.92万股,由此可见主板公司已经成为了产业资本增持的绝对力量。值得关注的是,增持榜前四位赫然被国有四大行所包揽,其中农业银行以3.88亿股的净买入排在首位,中行、建行和工行的增持额也均在1亿股以上,四大行合计增持达9.19亿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日市场上流传的一则消息——本周汇金公司在二级市场继续增持了四大国有银行股,但金额尚未达到公开披露要求。而汇金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日前也高调表示,四大行股价被低估。
事实上,从10月以来的这张增持榜单上来看,前面的席位几乎被央企和国企所包揽。中国西电以2467万股的增持量,紧随四大行之后排在第五位,而广州发展、国电电力等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10月以来增持量也均在1000万股以上。与此同时,中国建筑、华侨城、中国通用等5家央企也获得大股东资金增持。
而从行业上看,记者梳理后发现,近日出现增持的公司基本集中于强周期行业。尤其是产业资本增持额超过1000万元的10家上市公司中,除国有四大行外,中国西电、广州发展、国电电力均是来自电力行业;而在获得产业资本增持的81家公司中,有57家公司属于周期性行业,占比逾七成。民生证券在最新策略报告中表示,目前经济企稳的两大支柱,政府基建投资发力稳增长,上游能源、原材料加速去库存稳价格。从这一量价结构的特征出发,“投资时钟”或将偏好基建投资拉动效果较好、且受上游产品价格反弹冲击小的行业,其中非银、建筑(城市园林)、有色、钢铁、建材(水泥)、有色最为受益。
央企高调溢价增持频现
在央企、国企集体发力的同时,高调溢价增持的消息也频频出现。就在本周三,中国水电在停牌两天之后发布了大股东溢价增持的方案,大股东中国水电集团将在未来6个月内增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的股票,增持价上限为不超过4.5元/股。中国水电集团还承诺,增持将在6个月内完成,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间最后一笔增持股份登记过户后12个月内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中国水电集团持有的公司股份。让投资者侧目的是,中国水电集团这个4.5元的增持价上限,较增持公告发布前中国水电3.51元/股的市场价格高出了一大截,溢价约28.21%;以增持上限计算,动用金额将达到8.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水电这次增持不可谓不高调,在消息公布前特意停牌了两天,公告中还特别透露,“公司于11月5日召开了董事会,审议了《关于公司回购股份或建议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的议案》。经与会董事充分审议并经过有效表决,一致同意建议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的方案。”
就在同一天,云内动力也宣布了大股东要约增持的方案,增持价较市场价格溢价约3.21%。这两家发起溢价增持的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也均是国资背景。记者仔细梳理近日来上市公司的增持方案后发现,中国水电、云内动力获得大股东溢价增持并非个案,自9月份以来已发生过数次。打响“央企回购第一枪”的宝钢股份,在其9月21日公布的正式回购报告书中设定的回购价为5元/股,较当天4.61元/股的收盘价溢价8.46%;而有研硅股近日公布的大股东增持价更是高达16元/股,溢价空间高达40%。
增持潮对A股影响
机构说法不一
从近年来表现来看,产业资本增减持行为与股市整体表现高度相关。如2011年12月末到今年2月初,汇金、联通及神华等集中公布增持方案,当时的沪综指走出了今年来最好的一波行情,而对于本次增持潮是否能对市场产生影响,机构人士看法则不尽相同。
“四大行的情况,没有谁比大股东更清晰。楼继伟的表态已经非常清晰,谁都可以轻视,但你不能轻视汇金。”英大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那么产业资本是否在逐步进场?“是的,就像中国水电、宝钢等中字头,其实进场的脉络已经很清楚,给出了清晰的信号。”李大霄表示,不要不相信“国家队”的力量,因为其“20年来从来没有失效过”,“跟着国家走,吃喝啥都有”。
但万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大刚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其实自从宝钢回购以来,上市公司增持情况就挺常见的。如果公司增持是因看好企业发展,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可以关注,这在局部来说是好事。但并不能凭此作出市场整体将形成上升趋势的判断。因为从历史上来看,产业资本的增持和股市见底并不一定是同时出现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我认为对于市场来说,产业资本增持与股市上涨之间并不具备绝对意义。”
另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央企集体出现增持现象或与监管层某些“指示”有关,“这种现象前几年比较明显,监管层一呼吁央企国企都在行动。这次是否也是跟随‘国家队’的步伐还不好说,但不排除是出于‘护盘’的考虑。投资者需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如果央企和国企的增持与回购不是抱着长期投资的目的,在未来减持过程中反而会加重对市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