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洪偌馨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30日
从2006年底启动试点至今,村镇银行的发展已经迈入第六个年头。
从最早的六省试点,到全国推广,再到三年开设1027家的规划,这个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气势”可谓史无前例。
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会经历种种反复和考验。村镇银行的“三年计划”未能如约兑现,而管理模式之辩刚有了眉目却没了下文。
村镇银行的“批量化”审批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落地?这个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之路又会怎样继续?
3月17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十三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中,唯一提到的一组数据是“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累计组建村镇银行726家”。
在尚主席的“肯定”之中似乎透露出一些新的信号,也让我们看到了村镇银行发展日渐明朗的曙光。
起步:“三年计划”
经过了近三年的试点和探索后,村镇银行这个“新生”的金融机构迅速被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银监会于2009年7月23日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下称《工作安排》),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占到了1027家。2009、2010、2011年分别计划开设312、344、371家村镇银行。
然而,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仅有118家,其中村镇银行100家。
“直到2008年末,中国仍有1400多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存在大量的‘金融空白’地区,提出这样一个计划主要是希望加速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发展。”一位银监会人士如是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读“三年计划”。
他认为,这个数字可能看似有些“激进”,但通过前几年的试点和探索,这个数字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
事实上,该计划不仅从数量上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还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支付清算等监管政策上对其做了相应调整。例如,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11%的标准执行。
在《工作安排》的推动下,2010年村镇银行迎来了新一轮“开业潮”。根据银监会网站数据,2010年全国新增村镇银行201家,超过2007~2009年三年的总和。
尽管如此,这个数字与一年前《工作安排》定下的计划仍相距甚远。
“没有开过银行的不知道怎么开,而开过银行的人又不太想开村镇银行。”谈及村镇银行的发展未能如愿提速的原因,一位外资村镇银行负责人如是总结道。
徘徊:模式之辩
企图三年设立过千家的村镇银行很快便遭遇了发展瓶颈:一方面,以当时村镇银行的设立模式很难达到“三年计划”的规模;而另一方面则是,如此规模化发展后的村镇银行将如何管理?
就在2010年底,银监会收到了两份关于村镇银行的“报告”,一份来自建行、一份来自中行。而这两份报告则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批量化”发展村镇银行的概念。
据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介绍,经过“踩点”和调研后发现,一家一家成立村镇银行不仅速度慢,关键是很多事情应该是要集约化、要量化之后才能做。
“村镇银行本身规模小、人员少,一个30多人的地方如何达到银行机构对人员培训、经营发展、IT技术的‘高要求’?例如,一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可能才3000万,光一套IT系统就不止这么多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
然而,上述建行和中行的报告却因涉及村镇银行的“模式”问题,在报送给国务院后被搁置了。
上述外资村镇银行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不管是建行的“控股公司”模式,还是中行提出的“管理总部”概念,都绕不开两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首先,从监管方面来看,银监会无权‘管理’公司。其次,建行和中行都是与外资合作开设村镇银行,其间涉及到一些政策规定和经营管理问题。”他指出。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到,如果是“公司性质”,建行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以及中行与新加坡淡马锡的持股比例可以各占50%。但是,如果是“银行性质”,不仅对外资持股比例有限制,而且就算是外资银行持股最高也只能持股20%,外资非银行机构就更少了,例如淡马锡与中行合作设立村镇银行,每家持股比例最高只能10%。
尽管村镇银行的发展因为“模式之辩”而一度停摆,但“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的基调却定了下来。
终于,在时隔一年之后的2011年8月,银监会在成都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公布了一份名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新鲜出笼。
根据《暂行办法》的定义,村镇银行子银行是指经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外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出资设立的专司批量化投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村镇银行的持有限牌照的商业银行。”
该《暂行办法》不仅让久拖不决的模式之辩有了定论,也提出了村镇银行“批量化”设立后的管理思路,并且扩大了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新的金融牌照解决了批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难题,同时也为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更多渠道。而业内也普遍认为,此次村镇银行子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实为解决村镇银行吸存难、汇兑结算难等问题的具体对策。
“这个消息一出,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去年9月就报送了一批(村镇银行)名单,等待批复。”上述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然而,由于缺少“实施细则”,《暂行办法》并没有让村镇银行的发展之路真正“明朗”起来。“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的思路刚刚起了个头,很快便“悄无声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