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7日
贷存比考核一直是制约中小银行放贷的首要因素,在贷款需求高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呼声渐强之时,“贷存比”的科学性,乃至是否应予以废除等话题在业内逐渐升温。
种种迹象表明,监管者已经意识到,银行业的稳健发展首先要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健康,从过往经验看,中国GDP增速必然意味着相应比例的人民币贷款的增加,在这个背景下,“贷存比”可能成为不合时宜的制约。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撰文指出,银行业首先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国民经济不健康,银行经营就必然不稳健,银行利润就成为无源之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2月6日在接受香港《信报》采访时表示,央行或适度加大信贷投放,以维持流动性平稳,监管机构有必要调整现行75%贷存比指标,否则会对银行信贷扩张构成最大制约。
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孙国锋更以“贷款创造存款”理论,为废除贷存比考核提供了理论支持。
记者从相关市场人士处了解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监管层倾向于对贷存比指标进行原则上指导,但不会苛刻执行。
一位国有大行风险管理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贷存比指标不会废除,但执行起来会根据经济形势作出调整,在经济增速下滑之时,监管层会适当放松相关指标的执行力度,他提醒道,在观察监管政策变化时,一定要注意国家总体的经济形势。
贷存比是银行监管指标中的流动性指标,是贷款与存款的比值,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贷存比不得低于75%,该指标属于中国的“土政策”,银监会希望借此来限制银行过度放贷的冲动。
废除理由:严重制约银行放贷
贷存比也确实起到了上述作用,这在中小银行身上尤为明显,一位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贷存比已成为制约中小银行放贷的首要因素。
2011年三季报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存比总体平均水平在65.3%,中小银行贷存比则普遍接近75%的监管红线。
但对于这部分银行来说,降低贷存比并非易事,首先,同业拆借款项不计入贷存比考核口径,其次,居民对资金回报率的高要求使得吸存的成本不断攀升。
“贷存比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该取消,以释放银行信贷空间和信贷能力,”上述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称。
北京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贷存比考核“不科学”、“不客观”也“不合时宜”,在他看来,“不科学”是指贷存比并不一定防范风险,“不客观”是指75%数值定得过低,而“不合时宜”则是指在吸存困难、贷款需求量加大之时,贷存比严重制约了银行放贷能力。
除了各种“不合适”外,“撤销论”者还提出了代替指标,在上述银行资金部人士看来,资本充足率可以起到控制银行贷款扩张的作用。
“新增贷款会增加银行风险资产,并进而占用资本,降低资本充足水平,因此,即使没有贷存比考核,银行也会从资本角度衡量放贷是否经济,与此同时,目前高达20%以上的存准率也起到了风险防范的作用。”他说。
在巴曙松看来,若贷存比无法得到改善,会对银行信贷扩张构成最大制约。“其实,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的多元化,贷存比的代表性有限,更应该作为一个监测指标而非硬约束的指标,去考察贷款审慎与否。”他在接受采访时如是称。